(自己文章配上自己的画)
一大早开心之后莫名悲哀……
几个朋友圈儿童视频让我开怀,但那首怀旧满满的歌,居然瞬间洇湿我的眼眶。
“朝花夕拾杯中酒……大雁飞过黄花落满头……“
点点滴滴,脑海中蛛网般出现很多关联:
向来记不住人。业务生涯十年,认真习练多种方法,当眼睛偶遇曾相识时,经常如青盲眼,记忆中只有混沌一片。
记歌词与我难于上青天。没有一首词能完整记住。虽然对它们赋予了认真刻苦,但那收获的顶多只是短时记忆。
学舞步更是如此。记得朋友教我三步四步,一二三、一二三,怎么认真也只是当下。而且双腿尤如长在别人身上,机械挪动,乱步百出。
练书法,学画画,我努力临摹,可一遍遍一次次,离开摹本手中依然感觉渺然,下笔时大脑一片空白……
以前,我把这些现象归结为身体记忆能力弱于一般人。
而今天,就在这清晨,怀旧而又内省的旋律中,突然悟到,是我的身体觉和情绪觉之间出现了断层。
先天?后天?……
难以判断呢!
有何蛛丝马迹可借我一探究竟?
十几年前,一点都不懂中国书画。却在一个老师那里,面对着十几幅,品,我指指点点品头论足,还真猜到了每个画者的功底。
从心理学领域偶遇音乐治疗,发现虽记不住歌词,但对旋律的感觉还是高于一般人。所以一次网课,就能让我在音乐治疗中畅意遨翔,不仅帮助他人,也让我的个人成长之路从此扯上了风帆。还作过几首曲子呢,虽简单但依然有人共鸣,想来还真有些不可思议。
记不住舞步,但只要没有“应该……应该……“,音乐响起,有人一带,我的双腿就自动化了。那一次同学聚会,居然跟着舞步稳稳的男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轻快地舞动了全场。都说我跳得不错,但真心从未习练。解释了,别人都不信,我只能无语。
我不知道,小时候面对世界一大难的中国汉字,我是怎么记住的?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打小错别字也很少。
难道,那个时候,我的身体觉和情绪觉它们尚能交融?
难道,如今我的情绪觉和身体觉之间真树起了一堵墙?
何时开始?又何因促成?
用我自创的新四型人格理论分析,现实型和感情型在我性格中占主导地位。那是看他人眼色行事,唯外界规则判断,理性地迎合外部世界要求的性格成分。它们和聪慧型、冒险型正好相反。后者是感性的,关注自己内在感受和需求的,我行我素的。它们在我成年的性格中力量微弱,尤其是聪慧型,更是踪影难觅。
是否在成长过程中,本就强大的现实型理性性格,慢慢地把内在感觉硬生生给割开了?
是否根深蒂固的感情型性格,不管做什么,都想让他人满意,都尽量考虑别人感受,把自己身体的感觉,楞生生给屏敞了?
忽然,眼眶湿润——久违了,委屈的那个我,被忽略的那个我……
那代表理性思考的头脑觉和代表内在需求的情绪觉,他们之间分道扬镳在我身上到底有何剧情?又能提炼出几许概括性规律?
说不清,理还乱!
我不知道!
我至今无法清晰感受到,头脑的思考觉、胸部的情绪觉和腹部的身体觉三者之间,像科学计算那样精密的关联。我只能在关注自身内在和外在的变化当中,慢慢地去探索。当然还有我带的学生和跟随我的家长,他们这些因着三合一生命整合理念,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生命变化。
三合一生命探索,潜能激发,多么神奇,多么美妙!
无穷尽呢!
酸楚之后,心柔软了,滿満的欢欣。
“朝花夕拾杯中酒……大雁飞过黄花落满头……“
歌声在清晨迴旋,觉察在心中暂告一段落。
新的一天拉开帷幕……
(借三合一潜能激发家长班学员图画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