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记录课程第二课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2月6日崔律“时间记录App”系列第二讲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Do):调整你的类别
<实践日志>
1.我的实践:今日课上崔律提供了三种类别的设置方法,第一种来自古典老师的生涯四度和生命之花,第二种来自《记事本圆梦计划》熊谷正寿的梦想·人生金字塔,第三种不太清楚……
1)《记事本圆梦计划》我在2015年接触到,并且基于它选择活页笔记本,制作了梦想记事本、行动记事本和思考记事本,开启了做计划和记录每天做的事情的经历。梦想·人生金字塔的最下层是基础阶段,有三个领域,分别是健康·生活、修养·知识、心灵·精神,第二层是实现阶段,两个领域分别是个人·家庭、社会·工作,第三层是结果阶段,对应领域只有一个,是经济·物质·金钱。不同的人生阶段侧重点不同,例如熊谷正寿说在三十岁之前他的重点领域是第一层的基础阶段,当第一层比较完善时进入了第二层作为重点的阶段。这个分类作为人生追求的思考我觉得很合适,但是如果作为时间记录的类别需要一些改动,例如心灵·精神这个其实并不明确,也许包括冥想、接触大自然、旅游之类的?经济·物质·金钱一般也不会作为类别使用,也许可以替换成购物、理财等。如果用这个要发挥想象力,看如何跟自己的生活,跟自己每天的活动相结合;
2)古典老师的生涯四度和生命之花是2017年接触到的概念和模型。感觉生命之花适合做月目标和月复盘,更关注平衡。而生涯四度则是从人生的发展来考虑,有平衡也有取舍。生命之花分外在和内在领域,外在领域包括学习成长、自我实现、职业发展和财务;内在领域包括身体健康、休闲娱乐、家庭、朋友与重要他人。这个如果作为每日活动的类别来使用的话,需要考虑清楚自我实现是什么,包括哪些活动内容,对于我来说,感觉自己想要通过个人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然后助人,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做出一定的贡献。然而,目前对于自我实现是什么,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还不明确。所以我的活动类别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变成了睡眠、日常、运动、工作、知识管理、自我管理、人际社群、休闲。
其中日常属于生活领域(单身生活≈家庭),包括一日三餐、洗漱洗澡、家务,以及交通等;睡眠、运动属于身体健康领域。睡眠、日常、运动统一用绿色色调表示,说明是精力恢复、休息的领域。
知识管理属于学习成长领域;工作是职业发展领域;自我管理包括每日、周、月的GTD等,也包括理财投资的类型,比较复杂,有时会随心设置,算作学习成长、职业发展、财务共有的领域。知识管理、自我管理、工作三个类别统一用蓝色色调显示,说明学习成长和工作事业是价值领域,也是我重点关注的领域。
人际社群包括人际交往、社群活动、与语伴的语言交换和家人亲戚的往来。人际社群单独用一个颜色表示,是我做的不够好但是想要做的更好地领域。
休闲也就是休闲娱乐领域,包括旅游、户外徒步、看网络小说、看电影/电视剧/综艺等。休闲用黄色表示,用一棵树的图标表示我向往大自然,希望能在大自然中参加户外活动,更好地放松自己、修养身心。
这个归类方法我大概从2017年8月开始启用,就像崔律说的,会随着自己的关注领域、活动的改变而不断微调类别,这个真的是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2.实践中的亮点:暂无。
3.我的收获: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发了我主动对自己时间记录的全过程及时间记录的方法进行回顾,同时让我开始反思时间记录对我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自己的时间记录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我的疑问(如有) :暂无。
5.思考题:上班路上时间用来学习这个算“交通”还是“学习”?为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算作“交通”,因为交通是真实目的和行为,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个交通过程中的学习其实是同一时间做两件事,算是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但是这并非专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不能保证。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出行途中听电子书、听微课是否算“学习”;参加社群活动到底算作“学习”还是算作“人际社群”。引用邹小强在《只管去做》中的话:“判断事情归属领域的一个特别简单的标准,就是初心。”看自己做这件事的最初目的、最本质的目的是什么,然而根据这个划分活动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