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所能掌握的众多技能中,有一种底层技能,所有其他技能的习得都建立在该技能的基础上,这个底层技能,称之为“元认知”。
在英语中,对元认知的定义如下: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one's own own thought process.
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和理解。元认知有一个我们熟悉的说法,叫“一日三省吾身”,说白了,元认知就是反思我们前进的方向和方法是否正确的思维能力。那问题来了,既然元认知是一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是如何培养如何构建的呢?
学过几何的同学或许知道,有一本伟大的几何学著作,是欧几里得写的《几何原本》,这本书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人类思维的一种通用范式。该书创造了这么一种逻辑思考方式,在思维的最源头,存在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所有的定理,结论,都是在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之上,通过严谨的逻辑推演而产生的。在几何原本中,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有:对顶角相等,平面两条平行线远不相交等等。借用欧几里得的思想,人生的元认知,我认为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关于人生的几条不证自明的公理,第二则是基于这些公理的逻辑思考。在此,我想讨论几条关于人生“不证自明的公理”,第一条,我认为是,始终保持人格独立,我们为人处世都不应当违背这条公理,违背了这条公理,那么你在做那事时,都是不幸福的。
我之所以这么想,是基于这么一个认知:人生的唯一道德,就是让自己获取幸福。我们一生所追求的,有世俗上的成功,例如金钱,权力,名誉,也有精神上的充盈,例如对知识的渴求,精神的平和,对人与人间真挚感情的渴望等等。幸福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有人觉得飞黄腾达,万众瞩目是幸福,也有另一种极端形式的幸福,例如犬儒主义创始人欧根第尼一样,整天蜷缩在一个垃圾桶里,每天捡剩饭剩菜吃就当做是幸福。但无论幸福的表现形式如何千变万化,但幸福必定有其不变的内核,那就是,幸福一定是自由的,无法想象,一个人感觉被压迫,被奴役的同时,会有幸福感产生。就算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也是加在其身上的胁迫力量解除之后,才会变态的去感激加害者。
独立,又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人身独立,一种是精神独立,亦或是人格独立。人身独立往往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人格独立则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的大脑。对人格独立阐述的最为经典的,当属美国哲学家安.兰德。大家或许对这位女哲学家,作家,了解不多,但或许你听过一本牛逼的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这本书深刻的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对美国精英阶层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很多当时的大亨政要都汲取了该书所提倡的价值观,由此该书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美国的政治决策,鉴于美国的世界地位,由此说来,安.兰德和她的著作影响了整个世界也不为过。
安.兰德是一个铁血无情的自由主义者,你看她说的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可以感知: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我们最为痛恨,同时也让我们身心感到痛苦的事实是,”小人得志“。”小人得志“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你不得不被得志的”小人“所驱使,不得不去从事那些不符合你价值观的事情,这是人生一大痛苦之一,当我们面临这种局面时,我们该如何抉择?如果你认同人格独立这一元认知要义,我想要做出相应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安.兰德对人格独立有一个经典定义: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 也就是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你可能会责备我说:"你说的倒是轻巧,当你上有老下有小,一张张口等着要吃饭,每个月还有沉重的房贷要还,我还能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吗,还不得是老板叫我干什么,我就得摇着尾巴屁颠颠的冲过去吗。"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使得安.兰德对独立的定义看似装逼. 其实不然,解决这一困局需要用到另一个元认知要义:价值交换,也就是通过创造别人需要的价值去换取你想要的价值,通过价值交换,完全可以让我们实现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的人格独立和自由,这一点在后面的文章,我们再做详细的分析。
根据人格独立这一元认知要义,我们就可以判断,当我们追求某个目标时,可以设想,该目标的实现是否以放弃我的人格独立为代价,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需要让渡我的人格独立,通过这一点去判断,事情或目标是否值得我们去努力和追求。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书里有一段话: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何时会回来,我在此向全世界再说一次--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他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恋人说的:我可以为你而死,但我绝不愿意为你而活。不知大家是否能感觉到,后一句话所描述的爱情,去除了爱情中过分的黏黏腻腻,使爱情变得清新,轻松,有一种用清水冲脸后的清凉感。
一个人要活出个人样来,他必须是自由的,这个自由就是前面说的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只有一个充分独立的人,才有资格谈自由,我们经常谈的自由,是懦夫的自由,总是想去依附他人,从别人那攫取各种资源,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自在一点,这是一种伪自由,这么做,你就像被人牵着绳子溜的狗,在绳子长度范围内,你可以上奔下跳,一旦绳子一拉,你就得乖乖的回头。
中国有一句古话,“自助者天助之”。精神自由或人格独立首先不是一种政治理想,首先是一种人格状态,一个精神不自由,人格不独立的人,首先是一个精神人格不健全,心智不完善的人,这样的人,你帮助他,你是在祸害他。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贵人”的帮助,从而减少追求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减少追求时间,能更快的享受成果。但问题是“贵人”为何要帮你,任何人甘愿付出,前提都是认为付出能有对应回报,一个人格独立的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一个积极主动掌控自己的人,更容易获取他人的信任,这样的人,相比于那些懦弱,依赖性强的人而言,投资回报率显然要高得多,所以,人格独立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因为你实现回报的概率足够大,这一点能够刺激他人对你进行投资。《遥远的救世主》里有一句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不依靠任何人,不依仗任何人,不依仗任何资源,不依仗任何势力。只有这样,精神上才会脱贫。也只有在精神上脱贫后,你才能在物质上脱贫。人生的目标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是一个让自己在物质上,或精神上获得富足和充盈的过程,要想达到目标,我们不得不借助外在力量,而人格独立,最能获取他人的信任,从而增加我们获得外在力量的几率,由此,把人格独立作为我们行为或思维的基准点,同时把人格独立作为标尺,衡量我们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有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安.兰德有一句话和上面的思想是相同的:“我喜欢和从不幻想得到别人恩惠的人做生意。”,这句话的正确性不言自明,如果是你在做生意,你是不是在选择生意伙伴时,你会主动的仔细观察,谨慎的排除掉那些爱占小便宜,老想得到别人恩惠的人,只有那种特别怕给别人添堵,特别自强自立的人,才会对你有吸引力。
仔细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会遭受痛苦,我们追求幸福,却难以找到幸福,如果我们能停下来扣心自问,自己是否曾经真正拥有过个人的真正愿望,那么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所有的希望,努力,梦想,抱负,都是由他人激发的,我们甚至不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奋斗,而是为了那个二手的幻想,名望去奋斗,追求一个被认可的头章,而不是我们自己盖上去的,这就有如吸二手烟,别人享受吐云吐雾的快感,你在别人吐出的烟瘴中迷失自己。
我们很多人所追求的所谓幸福,实际上是追求那种在别人眼里看到的幸福,或者是想要在别人眼里显得幸福,而不是真正体会到幸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
“在宝马车里哭,而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因为让别人看到她上宝马,赚取别人羡慕妒忌的眼光所获得的快感,覆盖了在车上的痛苦,哪怕那些眼光是多么的短暂,而自己在车上的苦闷是如此的绵长。
“你们的存在只是为想免受惩罚,而我们是为了追求回报,威胁对我们不起任何作用,激励我们的绝非是恐惧。我们并不是逃避死,而是享受生。", 安.兰德的这种说法,让人感觉坚硬,但又有种荡气回肠的力量,想要免除惩罚,是一种被动软弱的状态,追求回报是一种主动强硬的状态,前者逃避死,后者享受生,那么,你是想逃避,还是要享受呢?
你可以逃避现实,你无法逃避这么做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