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时候来到北京,冷。
大学时很向往这座城市,这才来...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很向往,不是我的故乡,也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应该只是荷尔蒙作用吧。这里一切都很陌生,没有“把青春献给身后这座城市”的冲动,面对起来更现实,更平静。
当时找工作拿到了几个offer,没有选择进大公司,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决定加入的原因: 发挥空间:可以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资源分配灵活,允许你放手去做,成长空间大;
团队灵活:团队没那么多繁琐的流程,可以更专注,工作时间弹性大,小氛围好;
匹配度高: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出行服务类产品,也是自己想做的,第一个服务是基于位置的酒店预订;
薪酬待遇:不比大公司少,有!股!份!
创始人很年轻,从愿景到产品到融资说了一大推,这就是传说中的创业?! 感觉有种光环围绕着他,好吧,我中招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挺傻的,呵。
开始上班了,产品还是零的状态,只有几张很挫的界面效果图,是和其它团队做资源交换获得得来的。决定重新设计产品,工程师很晚才到位...老板在旁边打DOTA,很HIGH...过了几周,人总算齐了,3个人折腾了2个月,UI我亲自操刀,实在没人,能扛的都扛,安卓版诞生了。 当时遇到了很多问题...
模式上同质:无法避免,同类产品很多,竞争对手做什么,也想做什么,抄吧,又想做特点,鸡肋...做产品缺乏信仰。
人员配置不足:因为资金的问题,投入和目标匹配的人员永远达不到,这个硬伤相信所有的团队和公司都有,只能一个人身兼数职,工作时间长,精力有限,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效率低的问题。
战略模糊:传达给团队的目标不明确,初期的定位产生变化,成员还一直以为是最初的定位,变了,但没有充分说明,想用非常有限的资源做很多事情,弄的大家都没底,进入“迷失”怪圈。
产品被匆忙的上线了,前期确定的推广资源都没有落实...就在新浪微博注册了个官方帐号,发微博、大号转发...上线每天个位数的用户增长,最终以两个订单宣告结束运营,当时也没有想好怎么做营销。没钱,没资源,零成本推广,做口碑,多么的难,去哪儿、携程、艺龙、酒店达人等竞争对手们又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份额,所谓零成本推广成功的案例有几个呢? 抛开上线效果好不好,急着上线只是为了给投资人看,后来才知道投资人等这个产品等了快半年,已经没耐心了,产品出来也没什么意义了,人家不玩了。一起办公的还有另一个团队,行业大佬们投资组建的团队,半年烧了几百万,啥都没做出来,散了。
产品宣告死亡之后,转型去找新方向,这两年大热的产品类型:旅行记录与分享,做了个PPT给投资人看,聊了两次拿到了启动资金,但是大家已经不想干了,没信心...团队的基因决定了能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决定了团队的气质,团队的基因就是创始人的基因。 加入小创业团队 不能凭热情,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创始人和核心团队,是否靠谱,现在能侃的太多,真正有实力,有成绩,有信仰,能耐着住寂寞的太少;
站在产品的角度,看有没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