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自己都是那种对什么事都保持着三分钟热度的状态。
心血来潮想学吉他了,就报了课程买了吉他,结果上了三节课就不了了之了;看到别人玩轮滑很帅,也马上去买了一双轮滑鞋,虽然热情度比吉他久点,但也是半途而废了; 报了瑜伽课也是懒懒散散,想去的时候就去,纯粹是在浪费钱。类似的事自己做过很多。
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的自己,竟然也可以把写日记跟阅读坚持下来。虽然这两样算不了什么多大的事,也不知道坚持下去有什么用,但它已形成了自己习惯,不做偷懒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这一天白过了。
年前读莫言老师的《生死疲劳》。读没多少就放假回家过年了,想着家里有别的书可以看就没带回去,一直搁置到年假结束回来。但是自己一直没定下心来,每天都是看没一会就放下了,导致这本书看了很久都没看完。
慢慢的自己竟然产生了一种焦虑感,照这样下去要读到什么时候去,原本给自己定的阅读计划也都要落了空。
焦虑感让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放纵自己了。从来没想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读多少,不想让阅读这个习惯有那么强的目的性。自己的阅读速度一直都是很慢的,每一个片段每一句话都要看明白,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有那种画面感有那个意境出现才会让自己继续往下看,不然就会觉得自己根本就没读过。记得之前读贾平凹老师的《自在独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这个习惯 ,看了好久才看完,里面有很多对环境的描写,我都没办法准确地在脑海中形成那个画面,导致自己很苦恼,当时就产生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感慨 。
本来自己的阅读速度就是很慢的,加上自己的这么个习惯,有时候一段话也要反反复复看上好几次,直到那个画面感出来,所以也就没给自己规定每天要看多少,但是会尽量让自己保持每天有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但是这次的焦虑感让我不得不给自己有个明确的规定。一开始很怕自己会因为这个规定让自己对这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也产生了厌倦。好在实行下来自己没有觉得痛苦难熬,也慢慢定下了心。每天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就会觉得很开心,超出规定的阅读量就会觉得幸福感爆棚,为自己觉得骄傲,这好像有点幼稚,但是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开心。
阅读这个习惯也是近几年才养成的。上学的时候最怕语文 ,因为自己偏科严重。记得初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恨铁不成钢,为了让我学好语文,有一段时间不论是什么问题都要让我回答,让我试着去理解去剖析文章内容,但是都让他失望了。后来自己连作文都放弃了。初中都要毕业了,作文写得还不如三年级的小学生,连字数都不达标。鉴于我理科,甚至连英文都还不错的情况下,语文老师给我的最低标准就是,作文一定要写,就算写一堆废话也可以,字数达标就可以,就这么一个要求我都没办法做到。没想到这么多年后,自己竟然可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这样写上一篇文章。
最开始有了看书阅读的念头,仅仅是觉得可以看着自己看过的书越堆越多一定会很有成就感,可以跟人家炫耀,这些都是我看过的了,让人家觉得我很牛逼。后来慢慢养成了习惯,但却没真的把这些当成自己可以炫耀的资本,只是看着自己读过的书真的会成就感满满。
阅读真的可以给人带来很多东西。它可以让你了解到你未曾经历、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的时代。你会因为一句很平常很普通的话就被触动到内心深处。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我想这也是让我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很庆幸阅读这件事我没有用三分钟热度的状态去对待,很庆幸我坚持到它变成我不可缺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