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碎的阳光洒向大地,斑驳树影下的操场台阶边,排排坐着教师、孩子们。师生、生生不时交谈着,偶尔一阵爽朗的笑声飘入空气中。抬眼望去,“撬门强”同学和两位老师握手、击掌中。干嘛呢,是在完成某种约定吗?
寒假研修学习时读到孟子的这句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阿德勒告诉我们:教师纠正性的教育工作就是家长教育的某种失败为前提的。虽然我们常常抱着身为师者的这颗仁爱之心,想更好的教育好孩子,但很多时候却显得力不从心。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各说不一,我们也会抱怨自己做了无效的沟通。其实和问题儿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与问题儿童本身打交道更加困难。
在多次家访收效甚微、联系其家长来校却无所踪后,学校与其家长沟通的方式转换为电话里有事说事,无事免打扰模式。老师们齐心协力的利用空余时间商讨对他的教育方式,基于教育大环境,作为一线教师,对孩子们的教育随之陷入两难境地,需要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但是孩子们会成长成什么样呢?
随着疫情的慢慢消退,留守儿童又呈增长趋势,老人的无力,孩子父母在外,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时候校园又成了孩子们的慰藉。毕业班的孩子们时常会流露出自我厌弃的话语。在召开了毕业班复习备考工作会后,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提上了日程,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一对一的帮扶、操场边的“茶话会”,老师们做着各自的努力。其实我想孩子需要的也就是一句温情的问候,做错事时一顿严厉的批评,肚子咕咕叫时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条。
“撬门强”“问题强”近期变得默默无闻,周末不再造访安静的校园,教学楼后山坡上少了他自在的身影,校园的草木也免于他的荼毒。转而在操场上见到他拿着扫帚,提着撮箕弯腰静扫;一年级的个别小朋友默默陪着他扯着绿地边的折耳根;偶尔趴在阳台、背靠墙壁目视远处。
放学了,值周教师准备锁校门,身瘦腿长的他快速跑过来:“老师,不用下车了,我来锁。”哗啦哗啦拉拢大门,用铁链锁好,钥匙递给我们:“老师,钥匙。”老师们叮嘱他:“这段时间表现不错,放学回家就不要来学校了哦!”“老师,放学回家我又不来了。”难为情地笑着,转身跑回家了。
又到了大扫除的时间,正在拿着长长的竹竿绑芦苇扫帚。“老师,你在咋子?”抬头一看,正是我们的 “多动强”。告诉他:清扫高处地方,走廊、教室的天花板。“老师,我来帮你。” 正愁这个任务的安排,一看正合适,男孩子身高手脚长,而且来主动揽下了这个会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任务。迟疑了下:一楼到四楼,面积比较大,交给他一个人行吗?孩子睁着晶亮的眼睛看着我。“好的,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了,能完成吗?”“保证完成任务,老师。”放下袖子,拉链拉到顶部,戴上帽子,扛着长扫帚仰头从走廊边开始行动起来。后来瞄到有一两个学生加入到他的行列中。检查成果时,强同学红扑扑脸蛋上的灰尘就是特属他的劳动勋章。
“绿美校园”行动徐徐拉开序幕,孩子们在各自的区域内有条不紊进行着手中的工作。挖坑、扶树苗、培土、浇水,有分工,有合作,绿色的草地上记录着孩子们忙碌的脚印。看到朋友圈里朋友发的这句话:孩子教育,跟植树一样,一开始就要竖正,否则就会长歪。是的,希望孩子们能像自己所植的红枫一样直直挺立于天地之中,像映山红一样在春光里红艳艳的绽放。
教师职业道德修炼的核心,就是“爱学生”。理解、关爱、帮助问题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一种挑战,挑战着我们走向超越功利性的教育,迈向道德性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充满美感的历程。
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能够改变家长的态度,使他们能按照我们的方法来行事,那么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成就。在教育的路上,老师做好领路人,家长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