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是三国时期魏人刘邵所著之书。以下是他的基本介绍:
刘邵,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年-172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240年-249年)。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入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编有类书《皇览》,参与制定《新律》。著有《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等,著作多已亡佚。目前仅见《人物志》、《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收入于《全三国文》中)。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评鉴人物才性的理论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时期学术思想、心理学、人才学的重要参考书。两汉之时,为了擦举选官的实际需要,人物道德性情的修养也就成了一种衡量、选择人材的标准。
东汉以后,随着擦举选官制的没落,以及儒家思想衰微。本来的内在道德修养变成外在的装饰了,很多人为了当官,过于追求“名节”,其实只是沽名钓誉而已。于是,由汉末到魏晋,在人物品评方面,便把才能看重在道德之上,衡量人物的标准从道德伦理转为才能性情,才性鉴定也逐渐也评论实际人物发展为抽象理论的研讨。
此书总结了前人有关考核、鉴定人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吸收当时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人物外表的语言、体貌、行为等方面来考察人物的才能与性情。首先,《人物志》继承了先秦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的宇宙生成说,认为人的才智性情秉自自然,由于秉性不同,各种类型的人物相应有各自不同的类的表现特征。
刘邵极其重视人的才智,当然了,对于道德也并未放弃。在刘邵看来,圣人不仅是道德操守最为高尚的人,也应是多才之人。所谓“兼德而至,谓之中庸”,这里的中庸不完全相同于儒家所说的中庸。中庸不仅是道德的标准,也是理想人材的标准。
其次,平淡与聪明兼备。刘邵指出“圣人之所以美,莫美乎聪明”,又说,“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将平淡视作人格性情的最高境界。所谓“平淡”,即淡泊处世,没有偏好,不争不伐,不出风头。这明显来自道家。其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平淡”结合一起,视为人物才性鉴定的最高准则。
全书一共是3卷(上、中、下),12节:
九徵一
体别二
流业三
材理四
材能五
利害六
接识七
英雄八
八观九
七缪十
校难十一
释争十二
第一章节主要论述了人物的九种徵象。告诉读者如何从人物性情中辨别贤愚。书中说道:平正或偏邪的素质在于神明;聪慧或愚钝的根本在于精气;勇敢或怯懦的气势在于筋脉;强健或纤弱的体魄在于骨骼;急躁或沉静的脾性在于气血;悲伤或愉悦的情绪在于面色;衰殆或整肃的形象在于仪表;造作或自然的举止在于容貌;和缓或急切的状态在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