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飞将军”李广以善射闻名,后世称“神射手”,但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并不是他的“箭”,而是他的“略”。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
这倒是一件让人奇怪的事。因同为名将的程不识其实并不太瞧得起李广,他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但敌人若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抵挡了……我治军虽繁忧,但敌人也侵犯不了我。”
明末抗清英雄黄淳耀对李广的评价更是颇有贬低之意,认为李广“虽为名将,却非良将”。他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
还有一件更让人奇怪的事是:李广的一生“难封侯”同样闻名于世。
他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杀敌无数,令匈奴人闻其名而绕道走,可谓威名显赫。然而让他无比郁闷和憋屈的是,哪怕他勇武杀敌立下大功,最终也会无法封侯。如有一次他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被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包围,他布下圆形陈势与敌对峙血战,最后竟坚持到援军到来,但这次他所立的军功,却因同行的博望张骞行军迟缓按律当斩,最后出钱才赎为平民;而他却受牵连,所立军功和应得的罪罚相抵,没有封赏。
最令李广自己也觉得嘲讽的是,与他一起出征的堂弟李蔡,人品中下等,名声与李广相比更是差之甚远,然而李广的官职只在九卿以下,他得不到的封爵封邑,李蔡却得到了,被封列侯,职位高至三公。
“难封侯”就像一个无法打开的魔咒,不管李广如何努力拼命,最终都是徒劳。文帝曾为他惋惜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汉武帝也密受卫青,说李广命运不好,不要派他与单于对敌,以免出意外。最后果然李广迷路,错过了杀敌立功的机会。李广对部下无奈的感慨说:“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战,却因绕远行军而迷了路,这难道就是天意吗?”其时已六十多岁的李广因不想再受刀笔之吏的侮辱,竟拔刀自刎,空留千古遗憾。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可见,李广“难封侯”的多舛命运,不知让多少后人唏嘘叹息。
对于自己多舛的命运,其实李广也想努力改变,他曾与当时的星象家王朔私下进行了一番颇耐人寻味的交谈——
“自从汉朝出击匈奴,我没有哪一次不在其中,各部校尉以下的人,才能不到中等,由于抗击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并不在人后,却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命相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呢?”
“将军扪心自问,有没有做过让自己悔恨的事?”
“我做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降他们,共有八百多人,我曾用欺诈的方法在一天里把他们全杀死了。我至今最悔恨的就是这件事。”
“罪祸没有比杀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应该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诈杀八百多降者的李广此时才醒悟自己为何不能封侯的原因,可惜已是悔之晚矣。有意思的是,前秦名将白起在被秦昭王赐剑自裁时也曾这样感慨:“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苦思良久的白起最后也是突然醒悟,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于是举剑自杀。
有因必有果,妄造无辜杀孽终遭报。历史有时真像一面镜子,总会在不经意的无声演绎中,给人予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