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主要讲了一个故事,而不是先讲“人性坐标体系”的理论。因为理论容易是灰色的,容易被抗拒,所以我才做这样一个安排。
为什么理论容易被抗拒?哪怕这个理论已经非常直观了?
因为讲理论时,它容易唤起自恋维度的体验。
讲理论的人,像是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听理论的像是在低位。
理论的晦涩也会唤起这种感觉,讲理论的那么厉害,极有力量,而我竟然听不懂,这也唤起了“我很虚弱”的感知。
如果理论讲得非常透彻清晰,也可能会引起一种不安:哇,你太厉害了,你怎么会想到这个,我想不到啊?哎呀,我真是不如你
!这份“我不如你”的羞耻感很不好,然后容易转成:嗯,你看你讲的是什么玩意儿?根本就是混乱的好吧,这样一想时,也就容易听不懂了。
相反,如果是讲故事,然后偶尔讲一下道理,这个好很多。
这时,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反馈,哇唔,老师想的和我想的是一样的!这样就是共鸣,而不会产生自恋受损了。
不知道我这么一讲,能否拆掉你的一些防御,让你更愿意听一下这一篇文章中的理论。
先继续细化“人性坐标体系”。
之所以发展这个坐标图,是因为我希望能根据这个坐标图来标记人一个具体的行为,一个人的心灵与人格状态,或一份关系的性质。
纵轴的自由维度,当处在上半部分时,即是高位的、强大的;
处在下半部分时,既是低位的、虚弱的。
横着的关系维度,当处在右侧时,即是善良的、有爱意的;
处在左侧时,即使凶恶的、有恨意的;
处在第三象限时,是既虚弱,又有恶意和恨意;
在第四象限是是虚弱的,但有善意和爱意。
人性非常难以量化,而且人非常复杂,并不容易精准地把一个人标记在坐标体系的某个位置,
但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坐标体系,试着对具体的行为、一个人的人格乃至关系,做一下大概的区分和认识。
不过这并非是这一模块的重点,
这一模块的重点是,我试图讲清楚自恋维度和关系维度的重大区别,并试着去探讨人该如何从孤独的自恋维度进入到情感的关系维度。
这样可以引出一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心灵空间。
特别说明一下,虽然我使用了恶意、恨意这样的文字,但这并不是在说这个坐标体系的某些位置是好的,对的,应该存在的,某些位置,来自某个象限是坏的,错的,不该存在的。
人性的圆满要比人性的好坏更为重要。
我个人认为,人是试图拥抱人性坐标体系的所有位置。
说到这儿,我还要做一个假设,假设坐标体系的正负满分都是100分,那么这个左标体系的范围其实达不到,例如(100,100)这样的位置。
人性所能达到的位置是以坐标体系的中心,然后半径为100分所画的一个圆,人性的极致,只能达到圆的边缘,而不能超出。
这背后的假设是,人在某一方面能伸展的程度,是有限的。
当一个人自恋程度达到了满分,他权力上在最高位,或者能力上最强,但他的情感和道德就会是零分。
相反一个极度重情感的人,能力发展也会受损。
我们继续做一些基本的解释和引申吧!
第一,一个人的心灵发展空间,是其自恋维度与关系维度撑开的程度。
第二,对关系太过于敏感,并在关系上花了太多精力的人,可能会损害自己的自恋维度,具体表现就是能力、力量和权利受损。
第三,天才们必然是伸开了自恋维度,但如果关系维度上伸展程度太差的话,就容易是变态或混蛋。
第四,极端情况况下,关系维度完全没撑开,变成了零分,这时自恋维度就变成绝对的陡峭。
这时他的感知是,他在任何关系中,都只有高低、强弱这种自恋的东西,并且力量强的、权力大的,可以左右低位者的生死,于是能力强弱就变成了生死问题。
在这儿我举一个例子
一位女士在公司会议上批评了一位领导,程度并不严重,对方也接纳,但他却病了一场。
类似情况在他身上屡屡发生,根本上是担心会被领导及高位的人报复惩罚,乃至杀死,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批评,会导致对方死亡。
第五,想象一个人对能力维度的感知,发展到了80分,而对关系维度的感知,发展到了10分。
这时他的心理空间仍然非常陡峭,但已经有了空间,它的自由度会大很多,焦虑程度也会降低。
第六,想象完美情形出现,一个人完美感知过,自恋维度达到满分,而关系维度的感知也达到满分。
这时他的心灵空间,这个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这就是荣格所说的一种曼陀罗吧!
这就有了最大的心灵空间。
第七,在普通关系里,我们容易找到心灵空间和自己接近的人,但在恋爱里时,却容易选择和自己呈现对立面。即设想你的基本人格状态,在某一个位置上,那么由这个位置拉一条通过零坐标的直线,相对应的那个位置的人,就是最容易吸引你的人。和这样一个人相处,也很可能会痛苦,但也会特别有感觉。
有感觉,这意味着这是你们构成了某种圆满。
以上这些讲的是一个我认为可能的规律。
接下来要澄清的一点是,自恋维度是天然就有的;而关系维度,是孩童时得到了比较好的照料和有品质的情感,才可以进入的。
有高自恋的成年人,也有可能进入深度关系,但难度会比孩童大很多很多。
没有在孩童时充分进入关系维度的人,心灵就主要停留在自恋维度上,而对情感维度的感知没有很好发展起来。表现在这个坐标体系上就是,这样的人对力量强弱和权力地位的高低,非常敏感
。当能处在高位时,就感觉到高人一等的感觉,同时又会担心处在低位的人对自己的羡慕嫉妒恨
。相反,当处在低位时,一方面避开了嫉妒,甚至因此会产生一些虚假的道德感,同时会因为自己低人一等而产生深深的羞耻。
羞耻感来自于“我怎么这么差劲”。
为什么说是虚假的道德感呢?
因为真正的得得德感,来自于真切的情感,是横轴的关系维度上才能体验到的东西。
太多人不能够进入这种境界,于是会产生“我不和你争,所以我有道德”的感觉。
这是道德感的一种幻觉,可以称之为“道德陷阱”,或者是道德幻觉,有时我也会成为道德游戏。
它的核心是,你以为自己所追求的是关系维度上的爱恨与道德,但其实你玩的是权利游戏,即给自己积攒道德资本,以试图拥有更大的权力。
道德陷阱不能带来真正的道德,不能滋养彼此,还会导致一个恶果——让自己主动变得很虚弱。
关系维度和自恋维度的得失,会产生两类不同的感受。
自恋维度上,当自恋被满足时,你会体验到兴奋、刺激和自大,当自恋受损时,你会体验到羞耻。
并且,自恋维度上,不管你是满足还是不满足,都会有焦虑的体验。
高了,怕人嫉妒;低了,又容易被人灭掉自己。
关系维度上,当情感被满足时,你会感觉到深深的满足和幸福,当情感被破坏时,你体验到的是悲伤。
你可以拿这一点来衡量自己的心灵,或一份关系。
如果你一生中总是在体验自大与羞耻,那就意味着你还严重停留在自恋维度。
如果你的体验中,很多是幸福与悲伤,那这意味着你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关系维度。
当一份情感关系建立时,你体念的如果主要是兴奋和刺激,那满足的也是你的自恋。
如果你的体验主要是幸福,那满足的就是你对情感的渴求。
这个道理可以继续延伸。
如果一份亲密关系失去时,你体验的是羞耻,是面子受损,怕别人议论,那也是自恋维度的东西。
如果你体验的是深深的悲伤,那这是关系维度的表现。
亲子之间也一样,如果讲的是爱与平等,这就是情感。
如果强调的是“顺”,是孩子听得父母的话,帮父母完成自己的心愿,这就是自恋的逻辑。
的的确确,太多时候,重要关系不等于使情感关系。
太多时候,我们构建关系是为了自恋,当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的心灵,主要就在自恋维度上,那也不用谴责批评自己,就从这里出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