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叙述的国家政治,生活现状着实让人有种通体寒冷的感觉。但是几乎每一章完结之后我的感触都是在这基础上延伸的自己生活的点点写照。原谅我无法达到忧国忧民的高度,没有那样高大长远的眼光去参与到书中种种几乎凭借着信念在抗争的正面人物。我就是书里那些无动于衷的村民,所以在我的愿望这样的问题面前因为答案太过于自我而被嫌弃。所以整理看见的书评时候过程极为纠结。
任何事情在加了有意识之后,过程往往会变了味道。这句话不仅仅是贬义,跳出来看真的带有激励的成分。断断续续记录了这么久,如今连说我是写了这么久的勇气都没有。因为我的初衷也正如我的文字一样简单,当初心思一沉打算开始的时候就是给日后一个交代。没想着怎样遣词造句,怎样文字优美。“瞧,18号来的那天居然下雪了。”就是这么简单。当然那句话也可以按照贬义理解,于10万字这件事来说,总是想要达到这个数字于是心里有了牵绊,后面的小部分几乎是挤出来的。就是为了那奇怪的整数。后来不断看到各种信息载体上很多人写出来的文字,美丽的就像一组优美的旋律。然后自己总会试图去写,不断出现了很多无病呻吟的调调没有主题的漫天撒网。于是想说,哪怕是流水账的今天小明欠我三分钱,这也是我的文字。没必要一定怎样,当然可以努力变成优美的旋律般美好。但是过程中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好的坏的,在这个世界你独一无二。总会有有心人愿意分享它的时间给你。做自己!
这本书在后来评价褒贬不一,各种原因都有,不乏因为作者跑去美国而被冠上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帽子。我对此总是报以不可置否的一笑。每个人看到的点不一样,从中吸取的养分不一样。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柴静在采访两会期间在书中配的一幅插图。照片中柴静带着淡淡的笑容,但是满眼放去又是让人看不到笑的笑容。眼神坚定明亮,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清澈笃定。那是一种我一直追寻的状态,一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努力为之克服困难的状态。是一种慢慢找到自己,自信,坚持和自我存在感夹杂在一起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感染力。书中柴静每个主题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过程中的艰辛,不是简单的外界条件的不协调,更需要跨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防备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把多少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所以相信很多人于我一样,对此应该也是报以追逐的感受。时刻能被强大的情感感动,而后感知,感想,感悟。想做那样的事情,那种为之忘我全身心投入热情的事情,而不是如现在的很多时候一样。姑且不去想现实中的她是怎样,不去想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和动机。在这里,我需要获取的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营养就是这个,这就足够了。
书中很多场景正如我所言,总是会带我一起回忆到自己的记忆中,关于对父亲的承若,关于武威中学的故事,关于奥运会,还有很多很多。看见是一本能够有丰富感知的书,让我看完一章甚至是一段就必须记录点什么的书。一点点细微的细节都会被放进记忆的大数据系统中启动查找功能,然后被不断放大,清晰。然后一下子出现在眼前,清清楚楚的再还原一遍。 08年是北京奥运会,也是中国历经了灾难的一年,汶川地震。512那天翘课去和号逛街。地震来的时候,看着货架上的东西一点点掉落,自己瞬间头晕恶心的厉害。我都没想到是地震。号一声大喊之后,我就被拉着跑了起来。很瞬间的事情,脑袋是空的。只记得那段楼梯挺高的,跑着下了半天,几度差点被她拽倒。到了外面,才发现她还紧紧拉着我的手,她手凉凉的都是汗。然后陆续有好多人跑出来。西关那里几家银行,放眼望去一家银门口一坨颜色的人围着。这时候我才意识清醒过来,才反应过来是地震。才把我知道的地震的种种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一个反应是给老爸打电话,不通!老妈打电话不通!信号也好似瘫痪了!我俩就这样保持不动站了好久,应该二十几分的样子。后期坐车回学校,满世界开始关于汶川的报道,才知道这个地震有多严重,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和触目惊心。如今回想,我手心号的手湿冷的感觉还能记忆犹新,任时光荏苒,身边的人就如同高峰期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从旁边驶过,很多都和远处的灯光一起,消失在视线范围内。相比之,过去的那份感动,如今还留在你身边的人,都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光,熠熠的漾在心间。
不敢谈是书评,只是自己的感受而已。以书中一句喜欢的话结尾“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