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2022年Sia酱的第35篇文章
Sia酱在我的上一篇文章《跳出“学生思维”|工作之后才知道的真相(一)》中写到:“但在职场,自学是常态,有导师细心带你才是福气。勇于结交职场老人,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答。领导不是老师,他只要最终的结果令人满意。” 今天就想用what-why-how框架来和大家聊一聊“自学”的真相。
什么是自学?
自学的定义是: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在B站视频博主@春小喜的一期节目《颠覆认真的学习真相:自学,把自己教成一个天才》中,她将自学解读为:主动自发地去寻求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且学习过程中没有一个可以随时帮你纠正的导师。
诚然,没有导师在一旁指导并修正错误,自学的过程注定比上课更加缓慢,也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
为什么要自学?
在学生时期,我们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的系统也已经被固定化、模式化。毕业之后,我们走出了教育体系,如果不主动寻求知识的话,知识框架有可能就定型了,有些能力甚至会渐渐荒废,比如大学考四六级的时候才意识到,英语能力最强的时候原来就是高考前。
我相信,会点进这篇文章的你,一定不愿意自己的能力就止步于学生时期。学习一些办公技能,比如office技巧、python编程,工作起来便会事半功倍;培养一些感兴趣的爱好,比如摄影、乐器、剪视频,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成为了你的副业甚至事业。
虽然也可以通过报班上课来更高效地学习知识,但时间、精力和金钱总有一样无法满足事事报班的条件。这时候自学的能力就凸显出其重要性了。
怎么自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Sia酱分享的并不是具体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各样的渠道,而是自学的方法论,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强大的底层逻辑。
这个方法论来自Coursera的网课《Learning How to Learn》,即《学会如何学习》。这是由美国的Barbara Oakley和Terrence Sejnowski教授在MOOC平台Coursera上开创广受欢迎的学习课,帮助数百万学生和成年人学会如何学习。
这个公开课从“什么是学习?”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关于学习的科学知识,Sia酱看完之后有一种认知被刷新了的感觉。下面是一些精华摘录:
- 大脑运作模式两种:高度专注和漫反射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换很重要。大脑也需要时间和放松,推荐使用 pomodoro(番茄工作法)。
- 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意味着积极地练习或者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把正在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仅仅是看着别人做、看答案,或者是去读一页书,这可以让你起步,但是对你建立自己的学习神经构架并没有多大作用。只有积极地运用所学的东西,才能帮助你建立强大的大脑链接。
-组块(chunking):密度非常高的一个信息快。学习知识形成组块库,当把现学知识与组块库联系起来,就会有触类旁通的效果。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每个人要有一个意识:方法是普适性的,而人是有差异性的。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对这个方法进行调整。
不论是学生党,还是打工人,自学之路上最大的阻碍总是:太忙了、没有时间、知识太难了学不会……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不过是——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不紧急的事情。认为学习是有趣的,毕竟只是少部分人。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遵循着大脑的偷懒本能,很容易就经受不住舒适圈的诱惑。
对于那些想自学,却迟迟没有开始的人,推荐几个Ted的视频:《如何掌控你的时间》、《拖延患者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TED没有改变你的生活》。其中提到的“两分钟法则”、“有意识的培养习惯”等方法或许可以提供给你解决思路。
写在最后的话
自学或许就是一场只有你自己参加的马拉松比赛,没有对手反而更加容易懈怠和放弃。但我不愿意自己的知识库就此止步。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多夫》 中说:“有的人20岁就死了,等到80岁才被埋葬。”
我很感激自己始终抱着求知、好奇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在这样莽撞地摸索过程中,有开始、有放弃、有得到、有重拾、有坚持。可能我还不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什么,但是至少通过排除法我知道了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领域。
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拓宽人生的广度和深度,多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