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圈子的问题吧,我的辅导老师都是90后。
素描老师是96年的,爵士老师是94年的,健身老师是90年的。
我是88年的,但很多80后见我的第一眼,都觉得我是90后。我自己也觉得像90后,结婚了还是各玩各的,有娃了基本都是甩给老人带。每天上自己的班,给自己买买买,回家又健身跳舞画画看书玩手机追综艺,孩子也就临睡前和刚起来能说会儿话,其余时间玩嗨了都要忘记这个小人儿了。
但是,跟真正的90后聊天,还是有差别的,差别还很大。
就拿最近跟爵士老师的聊天举例吧。我是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找寻自我,人家却还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折,只是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中品尝甜蜜与苦涩。给她讲我与老公的恋爱史时,我的灵魂突然抽离出来,哦,原来我也曾年轻过、胡闹过,有过类似的不确定性,害怕眼前的不安稳,总想一页翻到最后,看看定格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天呐,一个总觉得还是90后的自己,居然在给真正的90后讲恋爱史。
还有我的素描老师,他还在上学,刚好到了是考研还是保研的纠结期。不过他跟一般的画画老师不一样,他对画画,特别是油画,有一种信仰。明知道学到后面就会转成商业,但还是珍惜现在的每一次提笔,并没有被眼前的兼职利益所诱惑。每次上课看他做示范,都是从最基本的做起,认认真真的打型,拉长直线,上调子,区分明暗面。这份坚定与执着,也在拷问着我:虚长几岁,初心真的还在吗?!
最后再说说我的健身老师。他是90年的,但经历也算丰富。武警转业,做过房地产,现在改行做健身教练。身体底子还在,但更多的是阅历及经验,让他对每一个动作都有了不同的感悟。所以,在健身房里,他的身材不是最棒的,但他的讲解是最到位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我的这篇所谓调研对比报告,样本范围有限,概率有些绝对,典型性并不高,但还是能反应一些事实,部分事实。
不要小觑现在的90后,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行各业,90后已经接过重担,逐渐成为运行的主力军。而且很多数据都显示,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甚至创造和发展了更多的服务类行业,能挣会花,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再反观我之前觉得自己很像90后的地方,有多少是真的在投资,有多少又是在逃避责任?
伊姐在新书《认知差》里反复强调,真正的人生赢家,不是有房有车有人有钱,是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的自我迭代。迭代的前提是什么?是坚持目标,找到新的标准,努力改进。
我离90后,差的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