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多古刹,雷峰塔,净慈寺,灵隐寺,永福禅寺,韬光寺,六和塔,虎跑,等等。这并不奇怪,所谓 “南朝四百八十寺”,我没去过的还多着呢。
这些古刹,名贯古今,名扬天下,引得四面八方的人趋之若鹜。我不禁自忖:如果不是因为每一座寺庙都藏于名山之中,而且都有一脉流泉或者湖水滋润,还会招引这么多游人吗?我想未必。
我之所以去这些地方,多数是爱其山水,有的只是冲其名号而去寻其所在而已。我不否认古寺中古迹的价值,我也很欣赏新修古寺的建筑水平,但我最爱的还是那隐天蔽日的苍苍古木和山里的潺潺流水。
佛性净静,山中唯静,流水自净,故寺庙多择而栖之。当今之世,好佛之人少有,好古之人亦少有,然而,爱好山水之人则数不胜数。所谓名刹,无非是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所在吧。雷峰、净慈有南屏山和西湖水,六和塔有钱塘江,虎跑亦是山与泉与寺庙相得益彰,灵隐、永福和韬光三寺均背倚北高峰、门对山溪水,林木掩映,溪流淙淙,一派静谧的禅机。
寺庙中的佛像,实在没什么好看,造型皆大同小异,无非是以大而威严的模样吸引人,但是,见得多了,也就不再敏感。倒是一些富有禅意的对联还值得一看,对人生颇有一些启示。诸塔众寺,所不同的在山水,山的高低险峻草木,水的形态大小远近,诸般不同,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都知道唐朝诗人王维,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他又是佛教的忠实信徒,他被后世雅称为“诗佛”。他的诗里,常常将自然山水与佛理互相渗透,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特别富有佛性的句子。再比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句子,也是如此。说来说去 ,想说的只不过是山水与佛与寺庙之间剪不断的联系而已。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画面来。那天,在永福禅寺里,我们遇着一队喇嘛,他们大概是赶了很远很久的路,个个汗流浃背,厚厚的红僧衣也被汗水洇透。让我们吃惊的是,他们并不如想象中的僧人那般庄严死板,上山的路上他们有说有笑,煞是活泼。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对溪水的亲近,从山上潺潺而下的溪水清冽、冰凉,他们不仅双手掬水而饮 ,就水濯足,有几个甚至洗起了凉水澡,在一挂小瀑布前,把头一侧,溪水就顺头而下,几乎把整个身体都流湿了。看来,只有这清净的山溪水才能浇灭心头的火啊,也只有这纯洁的山溪水才能洗净心头的污垢啊。
因为山水天然的佛性,寺庙才赖以诞生,因此,去寺庙游玩的人,烧香拜佛就不如亲近自然山水而灵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