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进入六年级后,学习依然那么轻松。我便开始淘一些书,推荐给他。2018年12月,又到一年的年尾。我想给儿子推荐一些内容比较深的书刊了。这时候,我就想起了2012年10月的阅读体会。
《理想》(人教版老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6课)是流沙河的诗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我想找些辅助文献,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无意中查到了梁衡先生的《心中的桃花源》(发表于《中国作家》2012年第1期,191页至198页)。他把这篇三百六十来个字的文章当作“政治美文”来解读,视角独特,在他的眼里,陶渊明“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他对陶渊明的理解、对“桃花源”的中国式向往,分析地既深刻,又便于读者接受;文中涉及到的朱熹思想、旅游哭嫁歌趣闻、景点的回文诗等内容,庞杂而又聚焦。文中还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的出现时间、基本内容与价值定位。读了此文后,我以后再上陶渊明的诗文时,总是比较慎重——我想,我是受到了梁衡先生的影响。
基于这种阅读震撼,我在当当网上淘了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套装全四册(《心中的桃花源》《把栏杆拍遍》《带伤的重阳木》《人向天的倾诉》),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4月版。
不过,我遗憾的是,儿子并没有完整地读完这四本书。我当时高估了儿子的阅读需求、阅读基础,读梁衡先生的散文,需要一定的哲学、文化、历史与审美储备,但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显然不具备这些素养!入初中后,儿子偶尔翻翻,也是雨过地皮湿式的略读。只好等待,有一天他能有通读全四册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