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电视这样的传统大众传媒,在跨年的关键时刻,各路明星八仙过海地在各大电视台明争暗斗计较出现在晚会的Cdef位,各大电视台也是不惜重金动用关系请来大大小小的星星,最大限度争取收视率地数字好看一些,广告也是动辄按秒计算。
在这个黄金时段,罗振宇,人称罗胖,一个人在深圳卫视霸屏四个小时,收视率没有再现2017年的辉煌,但是一个人,一张嘴,还有背后的一堆聪明的脑袋撑起了一台跨年的大型电视节目,不得不让人敬佩。
这个44岁的中年人,胖子,跟清秀都不沾边,实在说不上好看,更是不能跟小鲜肉小鲜花相提并论。要说声音,也算不得好听,偶尔有破音儿不算,普通话也不标准,还透着安徽方言的底色,这种声音跟歌手实在难以比肩。
罗胖去年创造了收视第一的成绩,今年却被大量地吐槽。
对于罗胖,爱他的爱死,骂他的往死里骂。
比如说有一篇文章是这样批评的:
冒充全能。一个人就算是再博学,也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识,除非他是上帝。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指点江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跨越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在陌生领域口若悬河,恐怕只会留下笑柄。其实与其说硬充专家,还不吐老老实实承认某些领域我也不知道,纯粹瞎讲的。
在这一点上我是这样想的,罗胖在这四个小时的演讲内容的背后,可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专家团呀。这样的跨年演讲,如果弄成各位每人讲一段的拼盘,大概也就不能造成一个现象了,不利于IP的强化塑造。所以不用吐槽冒充全能,罗胖只是借助自己的一张嘴,说出了一个团队的洞见而已。至于洞见的质量,有待时间检验。
再比如说有人这样批评:
中年人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与老年人买权健的营养保健品,其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有人对这个段子的评论也很有意思:
即便是我也得赞美这条段子足够恶毒,足够刻薄,而且打击足够精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类比能够伤到跨年演讲的听众。当语言文字作为投枪和匕首地时候,你能够感觉得到它的锋利,也能感觉到他对血的渴望。
说实话,我闻到了空气中弥散的一股子醋味儿。
在油管的视频下面,几乎一边倒负面评论:
大致的意思是油腻,鸡汤化,不尖锐(跟早期的逻辑思维比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圈钱,沽名钓誉,不专业等等。
也有人反驳那些反对意见说:
前半个小时是鸡汤,你不会只看了半个小时吧。
这个跨年演讲体量大,密度不如专家的课程密集,甚至有的部分听上去确实像是鸡汤,现在弄得有的人特别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得到的用户,好像承认是得到用户,就丢人得像一个吃别人咀嚼过的馒头的人一样。
真的是这样吗?很想对那些嘲笑二手知识的人说,最初认识勾股定理或者是圆面积公式的时候,您是有多大程度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发自觉到去推导或者论证的呢?多数人还不是因为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吗?这跟得到的课程有多大差别?别嘲笑了,这种鄙视对谁都什么好处。
网络拆掉了学校的围墙,让每个人有机会增加信息储量,拓宽接受信息的河道,也有机会接触梳理过的前人智慧的结晶以及最新出现的研究成果。有人修建这样一个知识流通渠道,密集地传递信息到需要的人眼睛里或者耳朵中,人家做错了吗?让人们先在有限时间内接触到比较多的信息或者概念,让人发现感兴趣后再深入学习,这类似于学科导读的产品,真的有必要被骂成老年保健品吗?如果连这样的栏目也要骂,我怀疑那骂人的人大概是幼稚到把导读当作全部知识了。
说罗胖是熬鸡汤的人,大概是没有时间看看得到里面的选题。薛兆丰,吴军,何帆,万维钢这些人,如果你一定说他们也在熬鸡汤的话,我只能说,鸡汤里面有鸡肉,再来两碗。这种鸡汤把大量的青年从对娱乐明星的八卦中拉到庞大的知识体系面前,给他们尝一勺儿,不比混在麻将桌前强的多吗?
有人说,他们讲的知识不深。So What?就这个程度的知识,不知道的人也太多了,有需求就有供给,这不是市场的基本规则吗?
还有人说:听的不如自己读的有质量。我想说的是,学习的方法就只能靠眼睛和大脑的协调吗?有人擅长视觉学习,有人擅长听觉学习, 还有人需要从操作中学习,不会连这样的常识都不知道吧,一定要搞出来一个鄙视链吗?给学习方式定义高低,用踩低听觉学习来抬高自己喜欢的视觉学习,那得多么无聊呀。
跨年演讲就是一个噱头,如果不能接受,就权当是人家家里的一个工作总结或者观点盘点晚会好了,有什么好骂的。遥控器在自己手里,实在不行,换台看小鲜肉便是。
我是得到用户,没钱,所以到现在为止只购买了一个课程,其余的都是蹭人家的免费试听部分。就目前听到的课程而言, 我不觉得听得到是件丢脸的事儿。
多元知识的传播是趋势。看不过去那些骂罗胖的评论了,没有罗胖,别人也会去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