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拖地的时候,听到了这篇文章,于是扔下拖把,自己跑到房间拿手机又亲自读了一遍。
因为,它的内容,跟今天的内容,太契合了。
是“现场”,也是“历史”。
今天是一起回乡祭祖的日子,时间是早定下的。今年轮四叔家作东,也兼任召集司令。(可也巧,今儿三月初一,老爸的生辰。)
司令安排事务又顺当又麻利,一切停当后,时间尚早,尤其离聚餐尚早。于是都难得的,聚到了咱家老屋。
老屋的陈设,二十年未改,只是院儿里的桂花树,长得实在茂盛、粗大,大家都不嫌弃的坐在了熟悉的沙发呀凳子上,闲聊着闲聊着,当然免不得聊孩子,“时间多快啊,一家啊一家儿的,就像这桂花儿树似的,叉开了这许多的枝头…”我听到不识字的老妈,跟四叔打了个这样的比方,还真的,很贴切,这份儿文绉绉,原本应该是今天肯定喜笑颜开的墙上相片里的那位吧!
四叔说平时在家的时刻表“早起,运动,打扫,接孩子……”屋要一尘不染,孩子要尽力陪好!
是呀,时光与膝盖有关。什么也挡不住孩子的生长。
膝盖还硬朗的时光,大家在忙着。尤其做了父亲的人,他们还体会不到时光流逝的快意。直到成了爷爷辈儿了,才学会细腻的体会到孩子们的“有意思”,会爱了,会疼了!
隔代亲,在咱们家不长的“历史”上,也足以证明。爷奶跟孙辈儿亲,哪怕爷跟儿子吵翻天、常年不言语;舅舅跟外甥儿亲,姑妈跟侄女儿亲;小姨、孃孃跟孩子们更是走得进……
等到一屁股能坐坏膝盖的时候,那些曾经抱在怀里软乎乎的孩子们,就再也没有机会细细的疼爱他们了。只能远远的笑眯眯的看着。
孩子们长大,一代代变老。但是,走在街面儿上,有意想不到的问候声,一句“家来了!”大伯在席间,这样非常的感慨“是呀,长再大,这儿是我们的家呀!”…
不到这个年纪,或者说不到中年,不会体会到这句话的感受。
就像某天小侄儿问“老师让写家乡,我到底写哪里?…”
家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
相亲相爱的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这样的气氛,就是家的气氛。“父与子”一辈辈的情感接力,才是永恒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