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世态万千,往往人性在温饱之余,会开始追逐于精神世界的浮华与欢愉,浮世绘就这样产生来了。
——题记
提及浮世绘,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对此有一定了解,如果了解甚微,可以先从下面的一张图开始。
这幅画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服装、食品、墙绘以及品牌标识中,都可以见到它的影子,它是世界上曝光率最高的浮世绘作品之一——《神奈冲浪里》,也称“巨浪”,来自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这是一位活了90多岁的怪老头,排在浮世绘所有大师寿星榜的榜首,这幅画是出自他70岁后才创作出的巅峰之作《富岳三十六景》中的其中一幅,也是打开我涉猎浮世绘这方面知识领域里的第一束光。
在一次很偶然中,我浏览了这部来自BBC的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毫无疑问,其中的内容都是围绕他的生平以及重要作品展开,其中一直盘旋在我脑海的,是在纪录片接近尾声时,有一段关于这一位传奇大师对于自己一生作品的总结:“七十岁以前所画,实不足取;七十三岁稍稍悟出了禽兽鱼虫的骨骼、草木的生长;所以八十六岁将益发长进,九十岁更穷极奥义,一百岁真正臻于神妙。”
究竟是一门怎样的艺术,让这位一生画作有三万多件的大师级别画家,在垂暮之年否定了前七十年的作品与成就,甚至认为只有再活10年的寿命,才能真正找到其中的奥妙。
为了更好的了解浮世绘这类艺术,笔者特意去参观了在喜马拉雅美术馆的浮世绘5D沉浸艺术展。
它通过5D动画效果以及静态作品陈列的方式,让我沉浸式的体验到浮世绘与我国唐宋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它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后又开创出属于自身的独特艺术形态,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绘画印象派的形成。
以至于从当代角度重新审视,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浮世绘是日本一种的绘画方式,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但事实上也有很多手绘作品。它起初只是小说配图,后来由于经济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作品大量印制,以供需求,从而使手绘浮世绘进入到了版画浮世绘阶段。
浮世绘的字面意思来自“虚浮的世界绘画”,所谓“浮世”是佛教用语,本意是指人的生死轮回或人世的虚无缥缈,“浮世”也就是此岸或秽世,表露出“世界虚浮,快乐至上”的思想,同时也提现了当时日本闭关锁国,不与外界接触的社会中迅速扩大的市民阶层的趣味和欲望。
它源于日本江户时代,贯穿了17、18、19三个世纪,属于日本封建时代的晚期,正对应中国的清代,在19世纪到达顶峰时期,后因西方艺术的入侵和盛行而走向衰退,它基于日本传统的大和绘画,又结合了中国的清明版画和西方的绘画技巧,是独具日本特色的美学。
浮世绘主要描绘的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人情世态和风俗习惯,属于一种花街柳巷的艺术。
它大体上分为以吉原游女为主(日本妓女)的美人绘,描绘色情的春绘,歌舞伎演员的役者绘,以及后来兴起的风景绘和鸟兽绘,每个时期以及不同绘画领域都有各自的杰出代表,而先前介绍的葛饰北斋属于风景绘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作为一篇主要目的是为了梳理自己新涉猎的知识,以及分享给对这方面相对空白的读者朋友,就不再教条式的介绍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绘画领域的代表人物(因为毕竟要认真介绍需要另开一篇啦!)。
以下是勤勤恳恳搬运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作为鉴赏。
美人绘:
春绘:
(出于对写作氛围的保护,特意将图打了马赛克,原图已成年者可自行搜索)
役绘:
风景绘:
鸟兽绘:
作为资深的中国文化熏陶者,相信看过以上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的感受,无论是从人物的面部五官塑造,还是到服饰的穿搭美学,以及整体绘画风格,都有很多中国传统绘画的身影。
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如今,对于很多中国文化爱好者,都会以拍案惊奇的态度去看待浮世绘,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生的山寨作品。
而作为对于任何文化都相对包容的笔者而言,在看展以及搜寻资料时,也同样有着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的恍惚感,似乎自己正在鉴赏的是出自唐宋时期的作品。
那究竟浮世绘与中国传统绘画而言有着怎样的区别?以及为何它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影响力会超越中国传统绘画?
笔者认为,艺术历史上,后来者学习先行者,然后反过来又影响先行者的现象,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比比皆是,比如一开始中国香港电影对好莱坞的借鉴与学习后,好莱坞最后又返回去山寨中国电影。
此类现象,放到海海人生中,如同后浪跟随前浪,最后又吞噬并超越了前浪,都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扩展到人类历史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
而浮世绘正是在借鉴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后,又加入了自己本土的特色。
除了相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写意,而浮世绘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使其更贴近写实以外;相比较中国古画多来源于宫廷生活,而浮世绘更接近平民日常生活的内容选取也更具有鉴赏价值。
此外,浮世绘对于世俗生活的反应,以及利用无阴影的平涂去表现透视关系、远近关系,立体感,极大推动了西方欧洲的印象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莫奈、马奈以及梵高等系列印象派大师。
举例我们最熟知的那幅梵高的星空,和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思想的交融还是艺术的传承,可以说如果没有浮世绘,就未必有后来的印象派,或者,至少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毕竟鲁迅曾说过:“日本的浮世绘,何尝有什么大题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在。”
行文至此,让我们重新回到文篇开头的那位活到耄耋之年的怪老头,人有年岁的限制而无法永恒前行,而艺术却会永远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