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撩人,无心入眠,躺在床上翻滚,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蒙马特遗书》中的那句话“世界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我们不能免除于世界的伤害,于是我们就要长期生着灵魂的病"这些话语让我觉得心疼。我疼惜她能给与别人,给与世界那么多却没办法让自己好过一些。如果可以很想给她一个拥抱,很想能够弥补她一切情感的空缺。
在成长过程中许多人常常因世界的伤害而变得冷漠,渐渐的设防。我们开始变得坚强,同时也变得淡漠。他人于自己而言只不过是路边的风景。我们一直在宣扬爱,而爱却在远离,我们都在追寻一些东西,可没有人会看清追寻的尽头是什么?“世界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心灵的脆弱性”心灵的脆弱胜在于这颗心是颗经雕琢的璞玉,一旦破碎便无法修整。真实的人是易受伤的,在受伤后却未将自己的心缩小。因此导致伤害的根源却是真挚的情感。
亦如三毛曾说过:“echo,不要太在意,中国人是复杂的。你说,你能应付,你懂化解,你不生气,你不失望,可是不要忘记你爱它,这便是你的致命伤。你爱的东西,人、家、国都是叫你受伤的,因为在这个前提下,你一点都不肯设防”。是啊!容易使人受伤的是我们爱着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在意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在意都会使我们受伤。许多人都在这个过程中磨掉了自己的脆弱性,开始对人心有了防备,心变小了,同时也变硬了,不会再那么容易受伤,却变得麻木了。
邱妙津问“世界不要再互相伤害了好吗?还是我们可以停止一切伤害的游戏?”为什么人和人相处便会有伤害?其实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为了成功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了成功我们经常东冲西撞,就算撞到他人也认为是他们倒霉。我们不断的在适应着环境,被历史所改变,然而能够改变历史的却是那些一直在追寻本真的人。我们争强好胜、我们追名逐利,为此我们放弃(无视)内心的真我,最后我们终于把自己弄丢了。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好比因成长而失去童真;因金钱而失去爱情;因名利而失去自由。这些都是我们自身选择的结果,没有人逼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只是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改变了自己。其实我们可以爱的宽大无限,我们可以友善的去对待他人,凭着一颗饱经风霜而温厚强大的心。
《蒙马特遗书》的作者以自燃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是一个薄如纸,脆如瓷,而胜如花的人。爱的炙热,将她的灵魂也烧尽。如三毛对荷西的爱恋,用上全部的热情去爱,爱得那么绚烂。她们的死是对泰戈尔的那句诗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最好的诠释。我们不能责备她们轻视生命的脆弱,只能说她们的信仰深入骨髓,她们是灵魂的恪守者,她们忠于内心,忠于爱。而处于信仰泯灭的人群中,她们如异类般,即使看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却依旧善良,不爱设防。不忍用任何过激的文字去责备任何人。
总在问自己,为什么活得越本真的人越难以被人接受?反而常常成为众矢之的?为什么人们都习惯于掩饰自己?惯于伪装,美其名曰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可是谁又能保证这种习惯在运用N次之后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忆起一次友人向我诉说他不被信任的苦恼。当时安慰道:对方是个经历丰富的人,心被生活浸染过。因此他难以信任像我们这样初出茅庐的孩子。再者大多数的人都喜欢以貌取人,从来都是靠量来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却未曾考虑质是怎样。其实这都是源于早已散失了心中的纯粹随了大流。那是被时间侵袭过的心灵,已经遗失了心中的美好与憧憬。
心怀本真且重视情感恪守纯粹心灵的人却成为了可笑迂陈的一类。其实她们只是想了一个别人没想的问题——人的一生到底在追寻什么?有的为物质,有的为名利,可是到最后这些都不能填满自己的内心。其实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那些光鲜诱人的却本质上无关紧要的东西,而丢弃的往往是无从弥补的。到最后我们才明白,自己不过是需要情感来填满心灵。有的人来了又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带走的是永世的骂名;有的人走了却不断被想起,因为他们留下了隽永的痕迹。人的生命总在得到与失去的循环中消逝,少年时我们拥有纯真的情感,中年时我们因其他的东西而丢弃,到老年时我们想一一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