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刷手机,关注冠状病毒疫情,弄得头昏眼疼。
放下手机,做些体力活。
整理车库杂物箱,不期然,一只铝合金盒子跃入眼中。
三十多年了!
好多旧物舍不得扔,可是也用不着,好像深宫怨妇,多少年不得宠幸不见天日。
我告诉跟在身后的儿子,这是饭盒,他张大嘴巴,什么?
年轻的他,当然难以置信。
三十多年前,我从乡下初中考进县高中。
作为一名住宿生,一日三餐自然在学校食堂吃。
那时的中饭,每个人都往自带的饭盒里抓进去几把米,再把饭盒放进食堂的大蒸笼里。
最后一节课铃声一响,大家潮水一般奔向食堂。
一大群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围着蒸笼,各自低头寻找自己的饭盒。
饭盒都是铝合金,除了大小新旧,基本长得差不多,所以,上千只饭盒堆在一起,又是饥肠辘辘如狼扑食的年纪,拿错时有发生,即便有人在饭盒上做了标记,丢失也在所难免。
一次拿错,下次吃饭,还是得找自己的饭盒,各自物归原主。而丢失的饭盒,很难再找回,大抵黄鹤一去不复返。济济一堂,总会有人混水摸鱼。
我们一间宿舍住八个女生,每学期总会有一两个饭盒丢失。
高中三年,我没有丢过,但是拿错几次。
记得一次,是我的饭盒怎么也找不到,只好拿起饭筐里最后一只,打开后肉香扑鼻,原来是咸肉拌饭,相比我的麦糁子,无异于天上人间。
还有一次是我错拿了别人的饭盒,打开是山芋和萝卜片,如此,是家境比我更为难的人。待我返回准备调换,偌大的饭筐已空无一物。
拿错不要紧,饭好饭孬,总归有得吃。如果饭盒遍寻不着,那就得饿半天肚子,只能盼望下一顿。那时的学校内没有超市,那时的我们也很少储备零食,那时的学校门口也较少什么大排档和吃食店,街上唯一的国营百货商店步行来回得一个小时。
生怕哪天突然之间饿肚子,那抓心挠肺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于是,我未雨绸缪,花一元五毛钱买来一只新饭盒,作为“备胎”。
那个年代,烧饼5分钱一个(又或者3分),两毛钱酱菜吃一个星期,一学期学杂费28元,所以,1.5元是巨款,得下决心咬几回牙。
正因为贵重,所以直到高三,也没有舍得拿出来用,尽管旧饭盒早已歪歪扭扭龇牙咧嘴。
高考后去另一个城市读书,学校食堂一律凭票打饭打菜,饭盒没有束之高阁,只放些邮票、粮票,也收藏过厚厚一沓信。
再后来,相继工作与成家,物质生活一日好似一日,轻便简洁的塑料饭盒走进千家万户,精美的保温杯保温桶亦已登堂入室,铝合金饭盒更无用武之地了。
三十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过。除了色泽不再银白发亮,盒盖上压了几个凹槽之外,饭盒还保持三十年前的气质与风度。
毋庸置疑,抓进几把米盖好,再放入蒸笼,一番火烧水沸,出来后仍然是一盒香喷喷的米饭。
三十年的时间,管叫沧海变桑田,但因其简单质朴,可毅然保持原有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