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首届仲景杯全球中医牛人大赛-半决赛)张训景——从“半夏泻心汤”谈“HP感染”的中医治疗

张训景,女,来自山东省滨州市

1998年毕业于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2018年参加“山东省第二批西学中培训”结业主任医师,执业西药师+中药师,2018年拜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宇飞教授。

擅长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便秘与腹泻、急慢性阑尾炎,胆结石、肾结石、胃肠息肉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有独特的疗效。

一、病案举例

郭*,男,59岁,2023.04.25 就诊

主诉:嗝气,饭后饱胀感3月。

现病史: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嗝气,饭后饱胀感,伴口苦,时有反酸。大便日2次,粘腻。

辅助检查:2023.04.22行14呼气试验:371(+)。

既往史:肺结节,慢性萎缩性胃炎

舌脉: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迂曲,苔腻略黄,脉弦滑。

诊断:中医诊断:胃痞(寒热错杂证)

西医诊断: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慢性萎缩性胃炎

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黄连3g、 黄芩10g 、姜半夏10g 、干姜6g、党参10g、 炙甘草6g、蒲公英20g、连翘15g、煅瓦楞20g 、旋复花15g、赭石5g、丹参20g、蒲黄10g、五灵脂10g。7付 水煎服日一剂

2.脾胃穴位贴敷

2023.05.02、5.09、5.19、6.02、6.16调方诊治。

2023.07.05复查14碳:371 29(-)

二、半夏泻心汤经典条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9条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

从这两个条文,我们知道半夏泻心汤是治疗中焦堵塞的方子,中焦堵塞,潮湿郁而化热,中焦堵塞以后,就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方药分析:

半夏洗,半升(12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甘草炙,三两(9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干姜,辛开散其结;黄芩、黄连苦泄除其满;甘草、人参、大枣调补中焦之虚,恢复中焦的斡旋机能

三、病因病机分析

(一) Hp感染符合中医湿热邪气致病的特点:

1.Hp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口→口,粪→口。

《湿热条辨》指出:“湿热之邪…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就其传播途径而言,Hp符合中医湿热邪气的特点。

2.感染Hp可导致胃黏膜炎症,在此基础上,部分患者可发生消化性溃疡、胃癌、MALT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

《湿热条辨》云:“湿热之邪……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Hp感染导致多种消化道病症与湿热阳明太阴受病的特点相符合。

3.Hp感染后一般难以自发清除,且容易复发。Hp感染的相关疾病病程缠绵,符合湿性黏滞的性质。

4.Hp感染者可有口臭、胃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干呕等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可有弥漫性发红、点状发红、胃窦结节状改变、胃黏膜肿胀等病理表现。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载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Hp感染的临床特点也符合湿与热致病的特点。

(二)脾虚是Hp感染的致病条件

Hp对宿主的易感性存在差异,感染后的疾病结局也因人而异。

现代医学从基因角度解释这一现象,研究提示:CYP2C19基因呈慢代谢型的Hp阳性患者易发生胃癌。中医认为其与“正气卫外”的作用有关。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则卫外能力较弱,人体易受外邪侵袭,受感后无力祛邪外出,则病程缠绵,变生他病。

《脾胃论·卷下·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载:“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脾胃经食管、口咽通于外,又承担受纳、腐熟水谷之职,饮食不慎、外邪侵袭皆可影响脾胃功能,脾胃气虚则外邪可趁虚而入,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性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液,脾虚不运易生湿,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湿热之邪最易损伤脾胃。

所以,脾虚是Hp感染的致病条件。

(三)气机升降失常是Hp感染的基本病机

李东垣认为,脾与胃,一虚一实,脾升清,胃降浊,其作用如天地之气交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功能受损可引起其他脏腑,乃至整体气机失常、水液输布障碍、气血生化不足,从而导致全身多种病变。

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湿热侵袭,脾胃生理功能受遏,则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脚䐜胀”,临床表现出一系列气机升降失常的症状,如腹痛、腹胀、嗳气、口苦等。

脾不能升清则生湿,胃不能降浊则生热,湿热互结,阻滞中焦,导致全身气机壅滞,外邪感染反复难去。

通过健运脾胃,使清者升,浊者降,方可维持人体脏腑升降的生理平衡,使气机的升降有序。

综上,Hp感染的核心病因病机是湿热外邪侵袭脾胃,致使湿热内蕴,阻滞脾胃升降,从而表现出一系列气机失常之症。

四、方证相应分析

(一)半夏泻心汤清热祛湿可抗HP感染

明初名医戴元礼认为:“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与其“辛开苦降”的配伍密切相关。辛味能散能行,半夏味辛性平,为治疗痞证之常用药,干姜与半夏相配,以辛助辛,共达散结开痞之效。

苦味能泄能燥,黄芩、黄连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和中,助胃气通降,使湿浊邪气随药性趋下而走泄。“辛以通阳,苦以清降”,四药联合使用,可消散壅滞中焦之湿热而后清泄,使中焦通达,气机和顺。

实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对从人体内分离到的8种抗生素耐药的Hp菌株均可起到抑菌作用。

黄芩、黄连,在多个药敏实验中证实具有杀灭Hp的作用,在诸多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及有效成分中,Hp对黄连最为敏感,黄连素的抗Hp作用最明显、最稳定。

(二)半夏泻心汤健脾益气扶正可防治Hp感染

Hp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发展预后轻重不等,除与细菌(邪气)的量和毒力有关之外,还与人体自身抵抗力(正气)密切相关。《脾胃论》指出“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临床上反复感染者多与其脾胃虚弱有关。与单纯清热利湿之方比较,半夏泻心汤中多一份“甘温守土”,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可培护后天生化之源,有助于正气恢复,提高人体卫外能力。

研究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促进人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通过升高抑炎因子、降低促炎因子的含量,对抗胃黏膜损伤。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扶正补益的组分(人参、大枣)可增强清热解毒组分(黄连、黄芩)对Hp的清除作用。扶正与祛邪的有机结合可取得更优的疗效。

(三)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恰中Hp感染气机升降失常基本病机

Hp感染临床常见症状:腹痛、腹胀、恶心欲呕、纳呆、嗳腐吞酸、烧心、口干、口苦等,基本病机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

“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理气和胃健脾、恢复脾胃升降为治疗大法。

《素问》曰:“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辛温燥湿,治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中焦之热;党参、大枣、甘草甘温,补中焦之虚。

辛苦并进以调升降,寒热互用以和阴阳,补泻兼施以顾虚实升降复常、痞消满除。

本病由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脾气亏虚为致病条件,基本病机为人体气机升降失常。

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可选择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佐以抗菌中药,疗程一至三个月,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Hp感染补救治疗及难治性Hp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手段、新思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五、HP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1.脾胃湿热型——清热燥湿、理气化痰——黄连温胆汤

2.寒热错杂型——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半夏泻心汤

3.脾胃虚寒型——温中健脾、缓急止痛——黄芪建中汤

六、HP感染运用中药时机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第一个就是,患者不能耐受四联药物,很多患者用了四联药物以后,胃更不舒服,特别的难受,患者说根据就耐受不了,直接不能用,再一个就是补救治疗,就是患者用了四联药以后,抗生素耐药,无法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或者是清除以后,再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或者是未清除彻底,死灰复燃。第三个就是难治性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难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是一直使用四联药物都清除不了,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内部的环境,湿没有解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