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一直给我一种感觉,她不是一位作家,而是一位画家,一位技法高超的肖像画画家。于是读她的故事,品味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的案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阅读享受。而是应该想象自己在琳琅满目的画廊中参观,跟随讲解员大侦探波洛的脚步,一幅幅人物肖像看过去,看作者对他们衣着、外貌、神态、谈吐举止、语言性格的生动描绘。看作者怎么用文字代替画笔,用最精准的语言刻画一个人的阶级、生平、喜好和性格,文字如针,时间如线,阿加莎将这些画作的碎片编织在一起,给人以最极致的观画体验。
阅读《五只小猪》和《尼罗河上的惨案时》由于不太习惯翻译后的腔调,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很难快速进入案情,跟上侦探的脚步。这一弊端带来的好处是,让我更能放缓脚步欣赏书中人物。
而《东方快车谋杀案》,它实在太精彩了!如果说,前两部作品是作者在自己客厅举办的一场小型画展,那《东方快车谋杀案》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主题画展!作者细致地挑选了展出地点——因暴雪停运的东方快车,风雪掩盖了 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画廊,可以全身心投入。别出心裁地布置了展厅——窗外茫茫大学,爬伏在雪地中的列车,豪华温暖的内部装饰,扑朔迷离的案件...然后,作者才骄傲地展出自己最得意的几幅画作——画作中的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阶级,有着五花八门的职业和经历。
以下涉及剧透
这样的豪华盛宴已经让读者的眼睛应接不暇,而案件呈现更是迷幻。美国来的富商死在自己的车厢,事后得知,他其实是多年前一场残忍的绑架谋杀案的真凶,狡猾地逃脱了审判。车上的人好似都与他没有关系,每个人的供词都能得到其他三两个人的佐证,大家都有不在场的铁证。而唯二有物证联系的两人,要么身份正直,无杀人动机,要么老迈体弱,无杀人条件。随着波洛的审问,神秘的列车员和穿猩红睡衣的女人露出身影,他们到底是谁?藏匿何处?
看吧,作者为了这场画展做了多少功课,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对案件的猜测中,而忽略了对人物本身的观察!——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一直都是阿加莎作品的核心,我毫不怀疑这一点,但仍然被精彩的案件吸引了注意力。
只有波洛,这位尽心尽力的讲解员,细致入微地为我们描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细节。通过那些常人很容易忽视的细枝末节串联起一个个人物,最后,引导参观者来到画展最后的位置——那里,是阿加莎为读者精心布置的最佳观展台。
这个时候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天哪!这不是一幅幅人物肖像展,这是一幅巨大的人物群像图!
这届车厢中,没有观众,没有路人,没有无辜者,人人都参与其中!而我们,习惯性地穿梭其中,将他们归为两类——要么清白要么有罪!
这十三个人,共同谋划参与了一场审判,并执行了刑罚——针对那个丧尽天,却依靠龌龊手段逃离处罚的残忍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