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顾你读过的那些书,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书在你的阅读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1985年,当我初读《笑傲江湖》时,跨越许多年的对武侠经典的阅读拉开序幕。
2008年,我对通俗小说的兴趣由武侠扩展到推理,《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本仅仅10万字的小书适时充当了最佳的引路者。而小书不小,我至今认为,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一部真正的经典。
由于本月10号即将全球同步上映由它改编的新版同名电影,时隔近10年后,我将它重读了一遍。
当年在它引领下,我先后领略了东野圭吾、宫部美雪、松本清张、埃勒里.奎因等众多推理名家笔下的绝美风景,如今又回到它这里,而它依然引人入胜,魅力未减。
是哪些东西使一本推理小说成为常读常新、生命永驻的经典呢?在这部作品中,我总结出四种因素,解答了我的疑问,在此也分享给您。
(二)
第一种因素:伟大的侦探。
一切文学都是人学。推理小说也不例外。塑造侦探形象,是从推理小说鼻祖爱伦.坡那里留下的传统。本书的主角侦探波洛,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贡献给世界文学人物画廊的经典形象。
波洛具备一名伟大侦探的所有条件:
第一,专业的技能。
这本书的谜团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临时充当波洛助手的康斯坦丁医生和铁路公司董事布克先生对此一筹莫展,但波洛很快从乱麻中抽出一条细丝,由此顺藤摸瓜、很快理清头绪,这里首先有赖于他的专业技巧:利用科学的辅助——用酒精灯将纸片的灰烬重新点燃,使上面的字迹显现。正是“记小黛西.阿姆斯特朗”这个不完整的句子,让波洛两眼闪光,他由此知道了被害者的真实身份,为侦破确定了正确方向。
此外,诸如他让每个嫌疑人签字,尝试找出那个左撇子;假装捡到手帕还给对方,观察对方的反应,等等,都是专业的侦探技巧,帮助他一步步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第二,机敏的头脑。
当阿布斯诺上校随口说出陪审团这个名词后,波洛立刻联想到陪审团由12人组成,而由陪审团做出判决的言外之意被他迅速捕捉到:由12人执行对犯人的死刑。这一连串的联想,让波洛瞬间洞察了这起谜案的玄机。
当伯爵夫人说她的家庭教师名叫弗里博迪时,波洛马上联想到伦敦有家“德本汉暨弗里博迪商店”——伯爵夫人为了掩护德本汉小姐,立刻想到并替她捏造了弗里博迪这个名字。波洛机敏地识破了伯爵夫人的谎言,也就揭穿了德本汉小姐的真实身份:当年遭遇绑架和撕票的阿姆斯特朗上校家的家庭教师。
第三,渊博的学识。
波洛识破安德烈伯爵夫人护照上的油渍把戏,依靠了他的渊博的语言学知识。将海琳娜涂改成艾琳娜,大写H改为大写E,再把后面的小写e涂掉,最后在上面滴上一小块油渍,以遮掩涂改的痕迹——于是欲盖弥彰的举动便昭然若揭。
第四,伟大的同情。
侦探的职责是还原事实真相,给无辜者以清白,将犯罪者识破并揭穿。但是,当一桩犯罪被发现背后的动机是人世间公理与正义的人心所向时,他的一切技能、学识与智慧,立刻服从了良知的调遣,他的一腔热血,他的伟大同情,通过客观、冷静的剖析与阐述,含蓄但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倾向。
他非常妥帖地抛出两个侦破结论让大家做出选择。当大家如他所愿选择了那个纯属搪塞警方之用的结论时,他便成功地保护了这些善良的谋杀者,并为这起谋杀案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没有深沉的悲悯与宽博的胸怀,一名侦探至多被称为聪明,却远远算不上伟大。在全书结尾,伟大的侦探波洛先生令人肃然起敬地说道:
“现在,”波洛说,“既然已经把答案给了你们,请容我万般荣幸地宣布退出本桩案件。”
天意不可违,人间有正道——作者通过波洛智慧的洞察与及时的退出,将一部通俗小说的格调提升到永恒人性的高度,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
(三)
第二种因素:完美的谋杀。
这是一场精心布局、近乎完美的谋杀。假如不是谋杀的策划者遭遇了世界上最顶尖的侦探波洛先生,那么,事实真相将化为一股转瞬即逝的历史风烟,永远不为外人所知。
想想看,一个臭名昭著的恶棍,犯下累累罪恶,欠下无数血债,却靠金钱的力量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人心何甘?正义何存?
正是出于这样人同此心的诘问,与阿姆斯特朗案件直接相关的12人,高度一致地默契配合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杀局。
列车管理员的便利条件,使地点定于火车之上;天才莎翁剧演员的表演几乎乱真,使此案的障眼法颇具艺术气息与浪漫格调,其值得反复回味的价值,也为本书跻身经典加分不少。
各种故意扰乱视听的小道具或者线索的设置,各自具备本身的合理性,足以误导任何判断力稍差的侦探。譬如那件列车管理员制服,那件绯红色的睡袍,等等,其实都是障眼法而已。
事情的真相是一切都在表演给12人之外的人看,为了造成一种凶手从外面来,做了案又离开的表象。
这种表象,正是波洛看破真相之后总结的第一种结论。由于波洛的看破而不揭穿,这场谋杀,最终将以凶手上车行凶后逃走的说法报告给警方,从而必然成为一个永远的悬案。
(四)
第三种因素:顺畅的逻辑。
一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被作者以无懈可击的顺畅逻辑很有说服力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金庸先生评价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时,曾提到这一点。
毫无疑问,金庸的小说创作也受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影响,他的光怪陆离的武侠世界,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总能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其奥秘就在于逻辑的顺畅,譬如最离奇的天山童姥返老还童一段,从少女迅速变成老妪的过程,紧扣练功、喝人血等逻辑,就变得不那么离谱。
本书描写东方快车上突然被来自不同国籍的旅行者挤满的头等卧铺车厢,这是旅行淡季的反常现象,在小说结尾谜底揭开时,一切又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因为这是人为操控、策划的事情。
但是波洛这个不速之客打乱了原定计划,而大雪封路,又是一桩意外,策划者只得临时调整,于是谋杀就匆忙而有条不紊地开始进行了。
通俗小说因其传奇性较强而大受读者欢迎,但成功之作无不逻辑严谨、顺畅,于是达到奇而不失真的效果,否则,就不免沦为胡编乱造、荒诞不经的二、三流货色。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是传奇而不失真之作的佼佼者,以她另一部杰作《无人生还》为例,岛上全部人员无一生还,那么谁是凶手呢?小说直到结尾最后一刻才揭开合乎逻辑、毫不牵强的谜底。
本书同样在最后一刻合乎逻辑地让波洛说出了主动退出的那句话,解开了全书最后一个悬念:看破真相的波洛将会怎样抉择?
(五)
第四种因素:写实的手法。
写实不易,原因在于细节的处理不易到位。本书的写实相当出色,给人逼真的生活实感。譬如开头部分,作者交代了众多细节,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出必要铺垫的同时,也十分自然地给人一种生活本来如此的印象,很有技巧,也很具说服力。
譬如开头为波洛送行的那位中尉就说过:每年这个季节旅行的人都很少。又说:但愿您不要被大雪困在山里才好。这些全在后文有照应。
再譬如小说开头德本汉小姐对波洛外貌的观感:这小个儿的模样真可笑,这样的小个儿,谁也不会把他放在眼里的。后文恰恰是这个小个儿,令所有人吃惊地从重重迷雾中冲出来,将真相一眼看穿。
还有当波洛初遇后来的被害者雷切特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刚才在餐厅,他走过我身旁时,我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像是有一头野兽——凶猛的野兽,与我擦肩而过。
这果然是头野兽,是个十足的衣冠禽兽,后文中我们会从各种人物对他的憎恨中反复体味这句话的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