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威尼斯的巷道里,会更清晰地浮现出《看不见的城市》:在书的最后,忽必烈问马可波罗,你给我描绘了这么多不同的城市,为什么从来不讲讲你的故乡,威尼斯?
马可波罗说,我讲的每一个城市,都是威尼斯。
1. labyrinth
这“看不见”首先就是字面意思上的。威尼斯的道路致密、纤细,别说路了,毛细血管般的水网都不尽能从地图上看出。对有些路感强的人来说,大概仔细看下地图,就可以从A走到B而不必“按图索骥”,可这在威尼斯来说不太可能,只得乖乖跟着google map走街串巷,跨桥过河。毕竟,不走过你怎么知道这条跨街楼下是可以穿行的,而那两幢房子的尽头是并到一起去了,毕竟啊不是每条路都能通往一座过河的桥。
但它的乐趣就在于此。走过一个拐角不知道会撞上美好的画面,桥上也会有或曲径通幽或豁然开朗的风景,贡多拉的歌声或远或近,总会不期而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个不可预料的城市所带来的乐趣。大概就像导游Simona说的那样:不要怕迷路——没在威尼斯迷路,就相当于没来过威尼斯。
地图也是晚近才有的东西,威尼斯毫无规则的细密路网曾经就存在于当地人脑海中。达官显贵、太太小姐走水路,仆人才走陆路。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后,逼迫当地人交代重要人物的住所,他们又靠着独特的威尼斯语诓了法国人一把。威尼斯的故事,她的气质,就和城市面貌一样,如迷雾散不开。
船运依然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方式。比如远处的小黄船,就是这里的救护船。
很难想象这篇密密麻麻的屋顶下,还有密密麻麻的道路。
在威尼斯,“我这条命可是谷歌地图给的啊。”在这里,还体会了5月里阴晴不定的天气。有一晚本想在景点都关闭后随意扫扫街,迷路也可,却不想突然倾盆大雨下来,我赶紧挤到屋檐下避雨,一两分钟里路上就没了人影。可是雨水打在石板路上,还会反弹回腿上,依然非常冷;更震惊的是还看到石子掉下来,不知是不是从老房子上冲刷下来,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我赶紧查地图,找了家最近的超市顺便采购些吃的。顶着上下夹击的大雨冲过去,待买好出来,雨也停了——没想到5月头上的威尼斯是这么多变,虽然没有迷路,但体会了它艳阳高照的晴天,多云和会降温的阴天,以及没有一点点防备的滂沱大雨。
毕竟啊,雨后的圣马可也是美呆了。
2. 大海,Giudecca和San Giorgio Maggiore
威尼斯不是一个很大气的城市:工于计算,因利而合,故商业利益胜于一切;装饰风格浮夸俗丽;生活偏于奢靡。威尼斯历史算不得长,没有自己的圣徒,依靠掠夺、贸易往来甚至欺诈来发展和立身。这种气质正和城市面貌互为表里:水道狭窄缠绕,毫无规律可言,带来潮湿、浑浊、气味和无处不在的秘密,面对面的建筑立面一个比一个复杂好像在比赛。其实对它的美还是很buy in的,但比之罗马的大气、佛罗伦萨的工笔,不得不说威尼斯缺少了点积淀和崇高感。
可如果能稍稍拉开距离,就可以看到大海赋予了它怎样的魅力。离开圣马可,坐船去往它对面的两座小小岛Giudecca和San Giorgio Maggiore,就更能看清它如何作为一个整体浮于海面;登顶圣马焦雷大教堂,看到小洲联结成陆地,联结成城市,一个称霸一时的商业帝国。一片片沼泽之地还是这么小,这么零散,飘摇在海面上,可是它们都有了同一个名字的归属。
坐船离开主岛时,正好一艘大船抵达,落日余晖从背后射下;在教堂顶更可以看到大船来往不歇,与陆地如此靠近而又穿梭无虞。它们在圣马可起航或抵达,那些关于威尼斯的阅读、想象就全部袭来。威尼斯人怎样用丽都岛困住十字军;又是怎样热衷金钱和狂欢,身着华服和面具,烟火在二月寒冷的空气里喷射上夜空,落入黑色大海——狂欢是威尼斯的标签,可那其实是它慢慢没落中的伴奏,此前的繁荣才是短短一瞬。海内升平的时代,在重要的起航前,威尼斯元老院和民众会聚集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祈求圣马可和海神尼普顿的保护;船队和军队得胜归来时在此领受全城欢呼与荣光;一次又一次,圣马可广场又承受过怎样的焦急和期待,在面向大海的漫长等待里,那是它少有的显现团结和尊严的时刻。
回看这座最后注定会沉没的城市,依旧是脆弱,飘摇,却也依旧拥挤,人声鼎沸。没戴面具的游客仿佛也上演着舞台戏剧,如一场游戏一场梦。很幸运地挑了个最晴的下午过去,海面上一片灿烂。光自西边来,向阳处蒸腾起雾气,就自带舞台的刻奇感;尤其当大船擦身而过时,陆地与之相比也大不了多少,相信所有人都会意识到,威尼斯就是一座海市蜃楼。
它从海上来,不为人知的历史和秘辛沉入浅浅的、淤泥泛滥的礁湖运河,但唯有大海定义了威尼斯的远方、骄傲和最终的宿命。
在沉没到来之前,尽情狂欢吧。
有对比才发现,天际线这种东西,还是要靠穹窿顶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