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科举功名中的最高荣誉, 状元及第有大魁天下、 独占鳌头之美誉。“禹门三汲浪, 平地一声雷。 ” 这是科举时代经常用来形容进士尤其是状元及第后命运骤然改变的一联诗句。 作为科举时代的最高科名, 状元及第具有崇高的荣誉,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宋太平兴国三年状元胡旦在及第之前曾说: “应举不作状元, 仕宦不作宰相, 乃虚生也。 ” 宋代状元登第仪式风光无比, 尹洙曾说: “状元登第, 虽将兵数十万, 恢复幽蓟, 逐强蕃于穷漠, 凯歌劳还, 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
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是唐代武德五年(622) 的孙伏珈, 最后一位状元是光绪三十年(1904) 甲辰恩科的状元刘春霖。 有学者统计, 中国科举史上共产生了 592 名状元。 清代共开科 112 次, 因顺治九年(1652) 、 十二年(1655) 分满汉榜, 因此有状元、 榜眼、 探花、 传胪和会元分别 114 名。 状元的地区分布是:江苏 49 名, 浙江 20 名, 安徽 9 名, 山东 6 名, 广西 4 名, 直隶、 江西、 湖北、福建、 广东各 3 名, 湖南、 贵州各 2 名, 顺天、 河南、 陕西、 四川各一名, 八旗3 名。 奉天、 山西、 甘肃、 云南没有状元。
榜眼列前三名的是浙江29 名, 江苏 26 名, 江西 10 名。 探花则是江苏 42名, 浙江 27 名, 湖南 6 名。 传胪则是浙江 29 名, 江苏 27 名, 安徽 12 名。 会元是江苏 40 名, 浙江 32 名, 直隶、 安徽各 9 名。
如果一人兼有解元、 会元、 状元, 称为“三元及第” 、 “连中三元” , 那就是更大的荣誉。 历代连中三元者有唐代的张又新、 崔元翰、 武翊皇3 人, 宋代有孙何、 王曾、 宋庠、 杨寘、 冯京、 陈尧叟、 何涣 7 人, 金代有孟宗宪, 元代有王宗哲, 明代有黄观、 商辂 2 人。 清代有二名: 一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 辛丑科状元钱棨, 为江苏长洲人; 一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 庚辰科状元陈继昌, 广西临桂人。
新科进士不能立即离开京城, 还需要参加一次选拔考试——选拔翰林院庶吉士。 朝考的第一名称朝元, 录取者称为翰林院庶吉士。 通过朝考被选为庶吉士的新科进士入翰林院学习三年, 再经过一次散馆考试。 继续留在翰林院庶常馆者,称为“留馆” , 授予翰林院编修、 检讨等官; 其余庶吉士分派到六部任主事或外用为知县。
新科进士及第之后, 首先要参加在礼部举行的恩荣宴, 宴请读卷大臣、 其他执事官员和新科进士, 又称琼林宴。 与中举60 年后有资格重赴鹿鸣一样, 中进士 60 年者, 经过朝廷的批准可以与新科进士一起赴恩荣宴, 称重宴恩荣、 重宴琼林。 清代重宴恩荣的进士极少, 因此清廷对于重宴恩荣的老进士礼遇有加, 一般会赏给官衔。 恩荣宴之后, 新科进士们要在状元的带领下上表谢恩。 谢恩表的格式是历科传下来的。 相传清代表文为顺治六年(1649) 己丑科状元刘子壮所撰,其基本格式是表首为“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等, 诚惶诚恐, 稽首顿首上言” , 表末为“臣等无任瞻天仰圣, 激切屏营之至, 谨奉表称谢以闻。 某年月日,赐进士及第第一甲第一名臣某等谨上表” , 这一格式为后世沿用。 每次上表之前,三鼎甲都会前往前一科状元处请教谢表的写法, 并赠送给他五十两银子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