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钦定名次之后, 揭晓仪式是怎么进行的呢?
皇帝钦定名次后, 读卷大臣将考生的试卷捧至红本房, 用朱笔在前三名的试卷写上一甲第几名, 比如在第一名的试卷写“一甲第一名” , 第二名写“一甲第二名” , 第三名写“一甲第三名” 。 完成这些工作之后, 试卷交给内阁, 由八名填榜官填榜, 榜用表里二层的黄纸书写, 称之为“黄榜” 、 “金榜” 。 殿试之后要举行传胪大典。 传胪大典是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 又称胪传、 胪唱。 传胪大典始于宋代, 历代沿用。 清初传胪大典一般在殿试后三五天内举行, 没有固定日期。 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 定为四月二十一日殿试, 二十五日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
在正式开始之前, 礼部会预先请钦天监选好时辰, 并根据这个时辰确定整个仪式的安排表, 并报请皇帝批准。 经皇帝同意之后, 礼部通知各部门和贡士。 与此同时, 工部还需要给每个贡士预备一份三枝九叶顶, 需要在公布录取名单时发给每个新科进士。 除此之外, 还需要准备一个仪仗伞, 供状元到顺天府参加宴会和回寓所时使用。 二十五日的五鼓(即五更, 大概是凌晨四点左右) , 开长安门,贡士们由此进入。
正式唱名开始之后, 鸿胪寺官员在丹陛上的东边唱名, 大声宣读第一甲第一名某某, 鸿胪寺官员则领着状元走出队列, 跪在殿中道路的左边。 接着又开始宣读第一甲第二名某某, 榜眼出列, 跪在殿中道路的右边。 宣读第一甲第三名某某,探花出列, 跪在殿中道路的左边靠后的位置。 前三甲的唱名都是三次, 目的是让到场的王公大臣都能听清楚, 以显示皇恩浩荡。 后面的宣读程序就从略了, 一般只是读: “第二甲第一名某某等若干名” 、 “第三甲第一名某某等若干名” , 二三甲进士均不需要出列。
唱名结束之后, 金榜在东长安门张挂, 状元带领新科进士们观榜。 观榜后,顺天府准备伞盖仪从, 导引一甲进士三人入顺天府参加宴会, 之后送他们回到各自的寓所, 称之为“归第” 。 金榜在东长安门外张挂三天, 然后收存交内阁保管。清代沿袭明制, 殿试一甲三名, 称状元、 榜眼、 探花, 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 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 赐同进士出身, 一、 二、 三甲统称进士出身, 又称甲榜、 登科。 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 把中国的科举功名与西方的学位联系起来, 他们把秀才称为中国的学士, 把举人称为中国的硕士, 把进士称为中国的博士。 明清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甲、三甲进士朝考合格者, 录取为翰林院庶吉士, 其余的新科进士则授予主事、 中书、行人、 评事、 博士、 推官、 知州、 知县等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