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四·一二】
余知江宁时,胡秀才某招饮,席间出乃祖《甲戌胪唱图》属题,系邗江王云所画。卷首何义门云:“鸿胪三唱名姓香,一龙骧首群龙翔。金吾仗引从天下,长安门外人如堵。方山神秀信有钟,焦夫子后生胡公。江左周星推首冠,意气肯输渴睡汉?”胡公名任舆,字芝山,康熙甲戌状元,未十年而卒。同年高章之哭云:“十年不分君终此,累月犹疑死未真。”卷中题者如彭定求、陈恂、杨仲讷,大半追挽之章。余题云:“九阙天门荡荡开,先皇亲手策群才。南宫莫讶祥云见,臣自白门江上来。”“我亦曾追香案踪,卅科前辈企高风。人间春梦醒何速,未了浮云一梦中。”“名园晚到夕阳斜,老树无声覆落花。赢得儿童齐拍手,县官还醉状元家。”此乙丑冬月事也。诗不留稿,丙午闰七夕,重展此卷,为之怃然。
甲戌,指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胪唱,音lú chàng,意思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称胪唱。其制始于宋时。
邗江,今扬州市邗江区。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广陵县为邗江县,此为邗江县名之始。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县为江阳县。后县域几分几合,数次分属广陵县、江都县等,1956年,析江都县西南部建邗江县,沿用隋代邗江县名。1958年,撤销邗江县,其地并入扬州市。1962年,恢复邗江县建制。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邗江县隶属扬州市。2000年12月21日,以原邗江县的行政区域设立扬州市邗江区。
王云,(1652年—?年),字汉藻、清痴、雯庵、竹里,江苏高邮人。擅楼台、人物,用笔圆中寓方,近仇英风格;亦喜作写意山水画,意境幽深,得沈周之笔意。与王晕常往来,切磋技艺,为康熙年间名家,在江淮一带享有盛名。
何焯,(1661年—1722年),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号义门、无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寄籍崇明,为官后迁回长洲(今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康熙四十二(1703)年癸未科第二甲第三名进士。曾为皇八子胤禩伴读。在当时以通经史百家之学,长于考订而有盛名。
渴睡汉,借指吕蒙正。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载,宋吕蒙正未第时,胡旦遇之甚薄。“客有誉吕曰:‘吕君工于诗,宜少加礼。’胡问诗之警句。客举一篇,其卒章云:‘挑尽寒灯梦不成。’胡笑曰:‘乃是一渴睡汉耳。’”后吕蒙正中状元,使人告知胡曰:“渴睡汉状元及第矣。” 后以“渴睡汉”借指吕蒙正,亦戏指状元。宋·文天祥《上权郡陈通判禼谢解启》:“天开双眼,地放一头,渴睡汉平白解嘲,揶揄鬼分明束首。”
胡任舆,(?-1704年),字孟行,号芝山。上元县(今南京)人。康熙二十年乡试得第一名,后屡试不第,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克尽职守。三十六年任会试同考官,取士公正。吴三桂乱湖广,民不聊生,任舆上书请赈济,民建“报恩院”祀之。任会试同考官。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高其倬,(1676年—1738年),字章之,号美沼、种筠,辽宁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堂弟。康熙三十三年进士,迁内阁学士。世宗朝历云贵、闽浙、两江总督。在闽请解除民间出海贸易禁令,后以故降为江苏巡抚。乾隆初,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良。有奏疏及《味和堂诗集》。
彭定求,(1645年—1719年),字勤止,一字南畇,道号守纲道人,(今苏州吴县)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状元。援修撰,历官侍讲,因父丧乞假归,遂不复出。幼承家学,曾皈依清初苏州著名道士施道渊为弟子,又尝师事汤斌。其为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生平服教最切者,尤仰慕王守仁等七贤,尚作《高望吟》七章以见志。又著有《阳明释毁录》、《儒门法语》、《南畇文集》等。
陈恂,浙江钱塘人。进士。曾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康熈五十一年任山东巡抚。
杨仲讷,清康熙时人。康熙三十六年辑《印范》。(资料缺)
乙丑,乾隆十年,1745年。
丙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怃然,音wǔ rán,释义怅然失意貌;惊愕貌;形容失望的样子。出自《论语·微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邢昺疏:“怃,失意貌。”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叙述了一件袁枚在当江宁县知县时的一桩往事。县里的胡秀才邀请赴宴,并拿出了其祖父胡任舆在康熙三十三年高中状元时的历史画《甲戌胪唱图》请袁枚题诗。画由当时名震江淮的著名画家王云创作。卷首由何焯题诗。不过,何焯所题的这首诗,读来读去总觉得不对劲,似乎是一联一韵,但第二联却又不押韵。才疏学浅,始终不明就里,烦请高人指点。画卷上还有康熙十五年状元彭定求,康熙三十三年的几位同年题诗。袁枚读画后亦题诗三首,由于胡任舆考取状元后十年就抑郁而死,袁枚的诗中既透出了敬重与惋惜,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功名的淡漠,露出了不久后辞官的端倪。“我亦曾追香案踪,卅科前辈企高风。人间春梦醒何速,未了浮云一梦中。”
要说到胡任舆大魁天下之后,十年内就抑郁而死,就不得不说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顺天乡试科场案。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八月初六,康熙下旨钦定以翰林院修撰李蟠为顺天乡试正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为顺天乡试副考官。此二人颇有“缘分”,同列前科一甲之列。李蟠是康熙三十六年殿试状元,姜宸英则是殿试探花。时李蟠44岁,年富力强;姜宸英71岁,德高望重。二人受此恩宠,立志图报。但是想不到捅了马蜂窝,惹来麻烦。
清制,乡试分三场,均于八月进行,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录取情况于九月五日放榜。不料,试榜一放,引起轩然大波。有的记载说:“因中式者多为大臣子弟,落第士子编造歌谣‘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当时有一篇《士子揭世文》,又称揭帖,在京城广泛张贴、散发,一时间满城风雨,谣言四起。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个帖子相当于匿名举报。内容具体,有对象,有事实。帖子称:中堂四五家,部院数十人,子弟都金榜题名了;大学士王熙、李天馥为子孙行贿三千;工部尚书熊一潇、左都御史蒋宏道、湖广巡抚遐龄为其子行贿上万;举子史贻直、潘维震之父分别为浙江、福建主考,私下也做了交易;韩孝基、张三第因父官居礼部,掌管复查试卷大权被全部录取,其余有的拉关系,请吃喝,请代考,豪富巨商为子弟竟也行贿得中。揭帖指责主考、副主考行为不端,辜负圣恩,呼吁朝中有识之士弹劾李、姜,严肃查处顺天科考舞弊案。
顺天乡试,搅得京城地动山摇,一片哗然。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初三日,素有“直臣”之称的江南道御史鹿佑上疏康熙皇帝,弹劾顺天乡试正副考官李蟠、姜宸英以权谋私,玷污大清名声,奏请立即查处。
康熙皇帝在此之前已听到社会上的一些风言风语,接到鹿佑的奏章后,更为震怒。下旨:“着九卿詹事、科道会同,将李蟠等严加议处。”十一月十四日,九卿等部门上奏,提出将李蟠、姜宸英撤职。康熙皇帝传旨说,这次科举考试,极为不公平,一些代考之人,居然混进考场。“科场大典,岂容如此!”立即通知下去,举行复试,凡故意不到者,立即革除功名。同时下令说,待复试验证真伪后再对主考官进行处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二十八日,复试正式举行。因为复试事关重大,大臣们都不愿挑头,纷纷退避三舍。康熙皇帝只好亲自出马,亲自命题,特命令皇子、重臣、侍卫严加监视。二月一日复试榜公布,与社会上的传言大相径庭,在顺天府乡试中录取的人员,在复试中竟无一落选。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就此平息。可是,由于一部戏剧的上演,又掀起了波澜。
康熙三十九年初,孔尚任创作的《通天榜传奇》在京城被搬上舞台。孔尚任,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曾以创作戏曲《桃花扇》而闻名天下。《通天榜传奇》以顺天乡试案为题材,将攻击矛头直指李蟠、姜宸英。其内容与社会上广为传播的揭帖如出一辙。表现李蟠受贿的情节具体生动,犹如亲眼所见;姜宸英徇情,将同乡姚观名列魁首一事也是活灵活现,好像亲历一般。该剧在京城上演后,好评如潮,普通百姓自然是欢欣鼓舞。沉寂下来不久的顺天榜案又处在了风口浪尖上,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言可畏,李、姜二人有口难辩。迫于舆论压力和沸腾的民怨,康熙皇帝和有关部门慎重研究对李蟠、姜宸英的处分。为了挽回影响,平息民愤,康熙只好痛下狠心,先将李蟠、姜宸英收监入狱。后又判处李蟠流放沈阳尚阳堡三年。而姜宸英在狱中因为遭受诽谤,悲愤难已,服毒自杀,以示清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初,孔尚任任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三月中旬,被罢官。其罢官原因,至今不晓。
胡任舆在这场所谓的科场舞弊案中,因为是李蟠参加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会试的同考官,也被弹劾。最后给出的调查结论是,“虽无子入考,却也从中渔利”。但朝廷没有指出从何处渔利?渔利多少?胡任舆因此被解职。五年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胡任舆去世。距离其取得状元正好十个年头。
顺天乡试案,后世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在顺天府乡试榜上有名者,后来大多都成为清朝的一代名臣,有三人为相,八人为尚书,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等。至乾隆帝时,其中的鄂尔泰官至总理大臣。然而,这场乡试风波,却无端毁掉了两个状元,一个探花,这在清朝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