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拉进很多育儿社群,可能是因为最近比较关注育儿信息,就像之前在金融圈里,就会被拉进很多金融社群一样。这真是很有趣的事情!就像是《吸引力法则》里所说的:你想要什么,就会吸引什么。
这些社群,小则50人左右,大则500人左右,每天都有上百条信息显示在手机上。即使选择“消息免打扰”,但那个显示在右上角的红色圆点点和数字,就会让我忍不住去按,按,按…很想打自己的手!
这些信息中,有些是有用的,但大多数是七嘴八舌的聊天,或莫名其妙的营销。它们在时间管理的分类里,属于不重要或不紧急的信息。
但在我吭哧吭哧爬页的时候,很多时间被这五花八门的碎片信息占用了,甚至可能还顺手会把某条觉得有意思的信息收入到微信收藏里,决定read it later(当然结果往往是read it never…)
看,我们每天生活在社群里,即使我门不出户,还是可以每天接收到数以百计的信息。
不过,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不是如何管理信息,而是如何建设一个高级社群。
社群存在的本质
回到一个最原始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入这些社群?
很简单,出于社交的需求!
我们渴望去了解某些信息,渴望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所以在现实生活里,人类逐渐形成部落和村落,而在虚拟社会里,则形成了社群。
几乎出自于本能,我们不会拒绝被拉入一个新社群,或拒绝一个朋友的邀请。因为不了解,所以想了解;因为不够熟,所以不愿得罪。
我发现社群形成的速度非常快,只要几个人分头不停地拉人,一个200人左右的社群很快就形成。只不过在里面的人略略有点尴尬...都不认识啊…只见一堆陌生的头像。
有时候,我看到有人一进入社群就发广告,真是感觉无语…这种营销行为,就像是在大街上发传单一样,拉住一个路过的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塞给他一张制作粗糙的纸片。而我的习惯是:礼貌地接过来,然后往前走,找个垃圾桶丢掉!当然多数情况下,我习惯于离发小广告的人远远的,绕开。
那么,我们期待的社群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是同住一座高楼大厦,老死不相往来的对门吗?这种社群,即使我被拉进去,很快也会主动退出来。
高级社群的核心特征
营销上有一种说法叫“饥饿营销”,这是利用了人们对于稀缺资源的追逐,所以越是免费的资源,人们越不在意不珍惜,那些看似人员庞大的社群,很多时候沦为死群。
所以,高级社群和低级社群的核心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管理和门槛。
这里所谓的门槛,其实是指“质量把关”。无论是对于社群的组织人员,还是参与人员,都需要进行合理筛选,把关质量!
一、高级社群必须通过一个有效组织来管理和运行。
就像班级需要班干部,村落需要村干部,而社群也需要有社干部。那些看着有趣的活动,你以为是拍脑袋出来的吗?绝对不是的,它的背后有组织人员在策划和设计。即使是papi酱那样的单人脱口秀,你以为就是她一个人在表演吗?错了,那些话题是经过几个人挑选的和策划的,显然她的直播就无法达到平时那种有趣的效果。
社干部的选择直接决定社群的质量高低,什么样的组织决定什么样的组织高度,因为每一位社干部背后又有其庞大的社会关系。
那么,这些社干部从哪里来呢?
如果社干部是来自你平时结交的朋友,那这个社群就是朋友间的小型交流圈;如果社干部是你的公司同事,那社群就是公司内的一个非正式组织;如果社干部是你出于某种兴趣爱好认识的网友,那社群就变成兴趣部落了。
你能找到这些帮你一起拉人的社干部,你能充分了解这些社干部背后的能量,这个社群本身就成功了一半。
二、高级社群应该设置合理的准入门槛。
我们知道,上学需要交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去学习东西。而那些自信能带给人们价值的社群,同样拥有设置门槛的资本。
我最近接触的几个社群里面,质量最高的那个就有交费入群的规则。这种交费不一定就是赚钱(后面还会提到它的另外一个作用)。
其实交钱本身会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成分:一方面群主敢于收费,自然要保证社群的质量;另一方面既然自己缴费,那就想要进入一个好的社群,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
当然我不是说高级社群必须缴费,这只是其中一个门槛而已,其他还可能包括必须邀约制,必须交一定的作品等。
三、高级社群应该有合理的人数限制。
我最近被朋友邀请进去的一个社群,进去的时候有75人,但群主说人数需要达到200人才能开始某项主题活动,这样感觉非常不好。
200人本身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200人的社群如何保证高质量?群主和社干部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这个群吗?很令人怀疑!最终无非沦落为信息发散地,或者像是大家坐在台下看戏的地方,你管你唱戏,我管我看书。
其实一个高品质的社群在建立初期30到50人左右足以,那是一个管理的限度,可以帮助初期人员相互了解,而后期可以这些人群为基点建立相同规模的社群,进行模式的复制。管理者要做的,应该是做好社干部的激励和凝聚工作。
四、高级社群应设置规则,更应执行规则。
我看到很多社群设定了群规,但是并没有执行。比如说不可以发广告,比如说拉人必须经过群主同意,但是违规的人没有受到惩罚,规矩就失去了约定的意义。这个惩罚不一定就是踢出群去,要求发红包算是比较合理的惩罚手段;其次规则的制定可以让机器人来操作,机器人有很好的统计功能,那些没有达到标准的人就由机器人来提醒和惩罚,也避开人情世故方面的难处。
五、高级社群能够促进成员间经常互动
其实社群促进成员互动的方式非常多,无非是线下挪到了线上而已。有打卡签到制,有主题分享活动,也可以组织一些评选活动,比如晒照片,比如共读计划,比如写作比赛,然后定期有一些神秘嘉宾现身,有一些突然的惊喜(生日/纪念日礼物)。
当然我倾向于同地区的成员能够组织一定的线下活动,促进相互认识。
那这里会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谁来组织互动,二是组织经费从哪里来?
其实如果社群已经有社干部,那第一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而如果没有,就涉及到志愿者招募的问题。
然后经费从哪里来?三方面。
首先,有高品质人群就能引入赞助;
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准入收费,甚至对违规者设立罚金措施,都能让社群有一定的资金储备;
最后,其实活动类AA制也未尝不可。
高级社群发展到后期,如果活动足够丰富,甚至有优秀资源的引入,就逐渐发展为俱乐部了。
高级社群管理应如何趋利避害?
最后想聊聊我看到的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群里的人不停地把人拉出去建立另外同质化的社群。这容易引起群内社员的疲倦。同类信息太多了,人们就会逐渐麻木,甚至躲避过多的信息干扰。
那对于社群的组织者来说,应该如何避免群被不断分化的现象呢?
一方面,其实还是前面提到的社群门槛和管理的问题。
入群要求通过一定的规则,达到一定的门槛,就可以提高成员的认同感。群不要发展得太大过快,就能便于管理,了解每个人的情况,最好保证群内参与者是来自社干部的引荐;同时,那些有能力拉人进来或出去的朋友,倒不妨看成一种合作资源,进行合理引导。
另一方面,就是社群质量的问题。
我想除了以营销为目的的人员,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同类型的社群中,选择保留一到两个质量高的,以避免时间被过多信息充斥和浪费。所以,提高社群质量,就是在提高竞争力。
安吉拉笔记小结
不知不觉对于这个话题又聊了很多,主要是我最近突然多了很多社群,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当然好的社群也有,我很愿意为有需要的朋友引荐,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另外两篇文《看到那么多妈妈在努力,你何以不坚持呢?》和《我在人生的拐点,遇上一群有趣的同行人》。
欢迎和安吉拉一起就儿童教育、文化心理及新媒体营销进行探讨交流。
(记于20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