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职场开始有一种说法:35+的打工人将无工可打。
作为前互联网从业人员,我对这一点的体会不可谓不深。从我还不到26岁时,准备跳槽就感觉到了人力资源市场上,有关年龄的歧视,虽然隐蔽,但却也随处可见。如今过去了快十年,这个情况非但没有改变,还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愈演愈烈。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会标榜说自己公司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很多传统行业,甚至政府机关也都在宣传业务团队的年轻化,那30+甚至35+的打工人要怎么才能保持自己在职场的竞争优势,顺利越过35岁的年龄门槛呢?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终身成长:未来职场的7大核心竞争力》介绍了3种必备的心态,或许能给正在徘徊的你一个参考答案。
1.寻求成长的可持续性
“人类如果没有告别旧日海岸的勇气,也就不会发现新大陆。”——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很多人都想要成长改变,但是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的每一次浅藏辄止里,其实都藏着对未来的期许。
当你的年龄来到了35+这个年纪的时候,身上的压力会让很多人一边想要改变,但是一边又要权衡现实。
“一定还需要做些什么”,这或许是此时的你会提出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来自于其他人,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你需要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幸福负责。
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行业更替,会造成很多职业被时代抛弃。诸如记账员、税务顾问、收银员、银行职员等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诸如治疗师、幼师、社会工作者和教师等直接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则比较难“去人类化”。
如果此时有了转变人生跑道的念头,职业生涯成长的可持续性就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行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职业发展的问题。
2.找到成长的内在动机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篇》
当我们离开校园之后,很多人就停止了学习,因为找不到学习的动机了。比如那位被裁员的收费站大姐,多年前从国企下岗潮中的下岗工人也是如此。
身处数字化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带来的各种变革,逼迫着我们必须持续学习新东西,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作者把学习动机分为了毫无兴趣和心潮涌动两种情况。
处于最低等级内在动机,及毫无兴趣的人,会认为自己无法实现学习目标,就算丢尽脸面也无法成功。这种人往往只能被逼迫着去学习,而不是主动成长。
比如没有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孩子,只会被家长和老师的思路拖着走,没有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动机的最高等级是能够对学习充满期待,能够带着全部热情去学习。这种积极正向的学习状态,能得到的奖励不仅仅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果,学习到新东西,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本身也都是奖励。
互联网时代只要愿意学习,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一条能够激励和鼓励自己的学习路径。
3.反思成长的基本需求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请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过别人的人生。不要让来自他人的噪声淹没自己内心的声音。要有勇气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如果年龄已经来到35+,在成长学习上,要思考的问题需要更多从个人和家庭的长远目标出发。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提到的“以终为始”原则,正是倡导我们要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愿景。
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正是以始为终习惯创建的必要前置条件。
想要拥有健康和成功的职业生涯,我们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这个自我反思的阶段,可以通过评估自己的需求、优势和潜能,来深入了解自己。这个阶段还可以围绕每个人天生的能力需求、人际关系需求和自主性需求等三个基本需求来实现。
例如朋友梨花准备换工作,她根据自己个人特点和过去的工作情况,对自己的三个需求进行了梳理:
从能力需求上来说,她是一个对自己非常自信的人,能够利用自己自身优势和能力达成目标或取得成功;从人际关系上来说,她希望公司能让她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上司、同事的关系很融洽,大家也都很信任她;从自主性需求上来说,她的个人能力比较强,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对自我决策权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在通过这些反思之后,她对于自己未来工作的选择,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
未来的职场竞争和以前的竞争会很不一样,但需要我们具备的核心竞争力都想通的。如果你也正徘徊在35岁这个职场门槛前,或者只是单纯想要换工作,都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它不是大部头,字数不多,篇幅不长,仅用了三个典型职场人士的案例,就对未来职场的七大核心竞争力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通过对比反思,或许能找到你目前还需要加强的方向,在职场转型中能走得更平稳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