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俞敏洪回忆新东方去家族化
在近一期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节目中,采访了新东方的俞敏洪,其中俞敏洪回忆了新东方当初去家族化的过程。
当年俞敏洪邀请徐小平、王强从国外回来共同打造新东方,当时包括俞敏洪在内的几个合伙伙伴都有家族成员在新东方内工作,徐小平、王强非常抵制,要求清退合作伙伴的家族成员,于是俞敏洪自己先带头,用了半年多时间把他姐姐、他老婆的姐姐和姐夫甚至他母亲这些家庭成员从新东方清退出去了。
对此,他的家人包括他母亲非常不理解,甚至责怪他不孝:自己干出来的学校,用自己人还有问题吗?家里人帮了你那么多忙,最后一股股份都没拿到。结果国外回来的同学拿了那么多钱,最后都变成亿万富翁了,而家里人都还很穷。
褪去家族化经营之后,新东方逐步发展壮大,几年之后,俞敏洪、徐小平、王强几个合伙人共同把新东方打造成在美国的上市企业。
二、为什么家族经营的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要去家族化
家族企业其实很常见,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在世界500强之中,有40%都是家族企业,著名的家族企业如沃尔玛、德国大众、伯克希尔·哈撒韦、福特、宝马、标致等等。
但家族企业分为家族控股和家族经营两种,家族控股强调家族掌握所有权,在大型企业中,此类型较为普遍;家族经营即家族成员参与公司经营,在中小型企业中,家族经营的比较常见。
在家族企业的初始阶段,家族经营有诸多的优势:血缘和亲缘关系使得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而且内部沟通效率高,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在经营困难的时候,家族成员如团结一致,更容易令企业走出困境。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所言不虚。
家族经营的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就要看公司发展规划与家族成员的能力是否匹配,公司从30人的规模发展到3百人、3千人、3万人甚至更大规模,个人能力仍然游刃有余的家族成员,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当年福特、IBM就有,而且接班很成功。
如果家族成员的个人能力无法匹配公司的发展规划,再考虑到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团队之间的工作协同性问题,很多家族经营的公司在发展壮大之后,会考虑去家族化的问题,逐步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团队。
去家族化比较成功的案例,还有美的集团。早在20年前,美的何享健首先劝退了自己的妻子和一批创业元老,接着2009年何享健辞去美的电器董事长之位,2012年再度辞去美的集团董事长之职,把经营大权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成功实现去家族化。至今何享健及其儿媳妇持有美的集团68.7%股权,何享健说:家族是股东,不是经营者,也不是企业家。
顺德碧桂园的去家族化也取得不俗成绩,杨国强首先在公司治理层面引入了合伙人,稀释了自己的股权,改变了家族成员一言堂的局面。此外,碧桂园还引进了集团总裁、财务总监等多名核心高管,组建了一支职业化的管理团队。
三、去家族化的两难困境
虽然很多家族企业一直谋求去家族化,实际上难以如愿以偿。据调查统计,将近70%的家族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一些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又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导致公司发展停滞,甚至陷入困局。
那些具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家,在公司发展之初,就确立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基调,不允许家族成员涉足企业。万达是其中一例,王健林不仅坚决不让家族人进企业,而且也不允许家族人跟万达做生意,省去了万达集团日后去家族化的问题。
实际上很多企业并没有万达这么幸运,因为万达在经营第一年就已经盈利,所以万达当初不用家庭成员的支持。而新东方不一样,创业的时候,母亲帮忙做饭、负责行政后勤工作;阿里巴巴马云也是,创业一直打不开局面,只能动员亲朋好友来为他的电子商务事业而努力,他妻子张瑛也是勤杂工。新东方、阿里巴巴这些企业是幸运的,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家族企业未能看到黎明的太阳。
在初创企业中,家族企业是常态,甚至只有家族化经营才能生存!但是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对家族经营企业去家族化的问题,说得严重一些,去家族化是找死,不去家族化是等死。
能够顺利解决去家族化问题的办法,要看创始人的胸怀。
广州 黄慎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