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可玩故事】,用梦想点亮孩子的未来!
大家好,我是Maco.
爸妈们都知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孩子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同样是批评,有的批评让孩子长进,有的批评却让孩子走上了绝路。
前些天,“沈阳9岁男孩金勃阳走失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热心的沈阳群众在私家车、广告显示牌等各种能利用的地方,都贴上了寻人启事。
最终,金勃阳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平安归来。
据孩子爸爸说,金勃阳因为在学校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然后妈妈将他带回家。
谁也没有想到,孩子竟负气离家出走。
现实生活中,孩子因为受到父母批评而做出极端反应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一名17岁的少年汤某因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受到批评后,妈妈载其回家,途中经过卢浦大桥引桥时,少年冲出轿车,从大桥上跳了下去,当场身亡。
2020年9月17日,武汉一名14岁的男孩张某锐,因在教室与同学打扑克被叫家长。
妈妈来到学校后,当着许多同学的面,训斥他,还扇了他两个大耳光。
男孩沉默了一会后,从五楼跳下去,当晚不治身亡。
这些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现在的孩子真的批评不得吗?
其实并不是,主要是家长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技巧。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假如孩子贪玩考试不及格,作为家长可能有两种反应:
反应之一:这道题明明讲过很多遍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呀,怎么这么笨,一点用都没有!
反应之二:这道题已经讲过了,是不是又忘了?我们再复习一遍,然后再做几道例题巩固一下。
这两句话都是在批评孩子的错误,但是达到的效果却是不同的。
反应一的批评,家长明显是带着“羞辱”,“笨”、“没用”这类攻击性词汇,只会让孩子自我否定。
因为它针对的不是单一事件的错误本身,而是对孩子的全部评价,会让孩子心里产生强烈羞耻的负面情绪,更容易导致孩子做出极端的行为。
而反应二才是正确的批评方式,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错误,而不是一味指责。
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行为上,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更优秀,这样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影响下自我反省。
对于孩子来说,被批评后是感羞愧,还是学会自我反省,对以后的人生结果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在9所公立小学中,共招募380名5年级的儿童(年龄在10岁左右)和父母。
研究人员将他们分为两组:“容易自省”和“容易羞耻”,然后分别在这些孩子上7年级、8年级和满18岁(18-21岁)后,进行追访。
研究发现:小时候容易反省的孩子会主动承认错误,弥补错误,长大后更倾向保护自己;小时候羞耻感强烈的孩子,不太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长大后更有可能做出危险行为。
自省像盾牌一样保护孩子始终面向阳光,而满满的羞耻感让孩子慢慢地沦落深渊。
这些都源自父母的一句批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任何看似意外的事件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压迫。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不仅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时间。最好不要在这四个阶段批评孩子:
1.孩子早上起床时批评他,会影响他一天的情绪;
2.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他的食欲和身体发育;
3.当众批评孩子,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4. 睡前批评孩子,会影响他的睡眠质量,并导致做噩梦。
儿童学家说过:“人在幼儿时期的专注力只有3分钟。”
长时间的批评,并不能起到很好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所以我们向大家分享一下三分钟原则:
一分钟倾听: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需要先了解事情的原委,给他一分钟的时间说说经过以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并免盲目责备,冤枉孩子。
《家有儿女》的刘星有一次考试作弊,夏爸爸得知后便问:
“请问刘星同学,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刘星说,这样做是因为羡慕同学有MP3,自己也想要一个,所以想通过考试作弊获得奖励。
对此,夏爸爸说:“班上同学的MP3也是这样获得的?”
说到这里,刘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是了解事情真相的过程,也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的过程。
托马斯·胡德说: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反省才是改正错误的开始。
一分钟批评:家长应该明确指出孩子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最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批评不是情绪发泄,所以每次批评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改正错误。另外,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在公众场合或者有人的地方批评他。
一分钟鼓励: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犯错后我们要及时对他进行鼓励,对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给予鼓励,对孩子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给予鼓励,让他知道父母还是爱他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批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明事理,而不是为了打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