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工具》导读 —逻辑谬论自查
原创 咪老师 睿德咨询 4天前
人类学家米歇尔道格拉斯曾经说过:“书写的内容往往比口头传递的内容更让人信服。“认同这句话的话,请您在心里举个手。接下来我要告诉大家两个事实:一,根本没有这个人;二,这句话是咪老师一边喝茶一边胡编乱造的。
感性的语言
放眼望去,我们身处在一个由感性语言包裹的空间,感性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拨弄着我们的情绪,人们用这种言说方式诉诸怜悯,恳求特殊待遇,诉诸希望,恭维;盲目崇拜潮流,用一种近乎夸张的表演,向他人索取或者给予忠诚,关爱。城市中的人们,很多都以自愿或者非自愿的方式成为一个又一个孤岛。在孤岛上生存的人们,更容易被这些感性的语言带入误区。
看到一位先生向银行职员哭诉:“你们不贷款给我,我的公司就只能破产了,几十个人都得失业。你们还有没有人性?” 这时候肯定有人觉得银行没有人情味,把一位先生逼上了绝路。而这时候你被被告知,那位先生嗜赌如命,偌大的家业被他输了个干净。而后定会有人说:“这种人,活该!就不应该给他贷款!” 刚等你发表完意见,又有“知情人”告诉你,这位先生是被人诬陷的,他是无辜的等等诸如此类。这样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人们习惯性的被感性的语言牵着鼻子走,走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无缘无故就变成了被收割的对象。自己的注意力,自己的时间,情绪,精力都被收割。
多年前面试的时候,某位老板对我说:“Miya,我们以后就是family,大家都是兄弟姐妹!” 他说完之后我马上回复:“您别这么说,首先,我们不是家人,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我认识您不到20分钟,您告诉我您需要我为您做什么,您愿意付多少钱?就这么简单,至于以后怎么发展,咱们再说。” 随后的一切都很顺利,工作过程中沟通成本非常低。
感性语言的最大作用就是宣传鼓动,稍微看一眼社交平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小红书上,自媒体们变着花样兜售着自己的产品。打扮时髦的少女告诉你如何穿搭,西装革履的财富经理教你怎么一夜致富,戴着眼镜的某老师教你怎么教育自己孩子,你的眼睛被牢牢锁定在屏幕上,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消息。
喜欢随波逐流,因为那样会有种归属感,所以有人叫你喝酒你就喝酒,有人给你安利某种东西,你就不假思索欣然接受。三人言市有虎,你信吗?那么三千人呢?三十万人呢?三百万人呢?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开始相信奥特曼是真的,你要不要也相信呢?提高产品质量的,是负责产品设计,生产,质量监控等环节的工作人员,和代言产品的明星没关系。转发某条消息,只能证明一个人很闲,并无法证明他是那个国家人。有外婆味道的饺子,也很有可能难吃至极,因为不是每个外婆都擅长包饺子的。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某个宗教或者认为自己某某主义的,大概率连那个宗教或者党派的典籍都没读过。媒体一次又一次放大刻板印象,鼓吹个体或者群体的某种特质,并通过扭曲和夸张使之变成唯一的标准,而这种唯一的标准,往往会造成更大程度上的分裂,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群体而言。
初始的思考者
如果已经准备好积极接受质疑,并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的话,那么你就进入了所谓的初始者思考阶段。要成为一个初始的思考者,你必须意识到并且接受下列事实:
我们出生在一种文化当中,这种文化或多或少会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
我们出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价值体系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方式;
我们出生在某个地区,这个地区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塑造我们的行为方式;
我们的父母师长持有特定的信念,他们会影响我们关于家庭,人际关系,婚姻,信仰,教育和政治等信念;
我们和环境建立了各种关系,这种关系牵动着我们的思维动态。
以上的这些元素,改变任何一个,我们的信念都会变得不同。这些外在因素在塑造我们的信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给我们偏见。我们每个人都有偏见,这些偏见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某个群体或者被某个群体接受,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这些偏见会给我们我们需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您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然而当你离开熟悉的环境,和不同的人相遇,那么这些偏见就会逐渐浮出水面。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找到这些偏见,并且用合理的信念代替这些偏见。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不要看到“偏见” 就觉得一定是件坏事,有的偏见无伤大雅,如果应用得当,偏见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关于偏见这个话题,我们会在另外的文章里详细介绍。
自我理解 (默念一句:我的观点只是我的观点)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句子,并尝试回忆自己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会存在以下情况:
“它是真的,因为我相信它”
“它是真的,因为我们相信它”
“它是真的,因为我们想相信它”
“它是真的,因为我曾经总是相信它”
“它是真的,因为相信它符合我的利益”
参考上面这五种思考中常见的情况,我们来一起思考下面的这句话的真假:
“玉米的颜色有五种以上”
(答案末尾揭晓)
常见的问题,有三种:基于事实的,基于个人偏好的,基于判断的。第一种问题很好解决,维基百科和度娘在大部分情况都能帮你解决“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 这样的问题,第二类是完全基于个人偏好和主观意识的,既然是基于个人偏好的,那么实际上它和事物的本质没关系,比如我不喜欢某个电影,那只是我个人偏好而已,既然是偏好,这么纯主观的的东西,实在没必要搞个鄙视链了。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看不上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又看不起看国产剧的。实在不明白这种不需要什么努力就让自己有优越感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当然这里我也可以自我批评一下,我也在鄙视那些困在鄙视链中的人,我对处于鄙视链中的人的鄙视也让我成为了自己的批判的对象。 最后一类基于判断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需要论证,而且大都不止一个可行的答案。这类问题的答案,我们只能用更恰当,或者没那么恰当来描述,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对错判断的意义并不大。条条大路通罗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在约定时间能到罗马就好,实在没必要全部人在同一时间搭乘同一航班。面对三类不同的问题,我们也要学会三种不同的应对,首先,要准备表达自己主观的偏好,在这里请一定要记住,你的喜好只是你的喜好,古人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咪老师再补半句“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其次:在良好的定义体系中,寻求客观的事实。百度会告诉你水的沸点是多少,但一定不会,且不可能告诉你三号线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通过有效的竞争系统做出更恰当的判断,无论做出什么判断,也请做好随时为这个判断负责的准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