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在《独处是一种能力》中写到寂寞的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等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诱发出关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有的人行将朽木了还在惶恐孤独,有的人年过半百才悟得这理,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享受独处。能达到这最高境界除了需要成长时间,阅历,更需要觉知能力。
我想了一下自己,大概在第二阶段吧!
小时候,我很害怕一个人,很怕孤独,所以常常要找小伙伴一起玩,晚上也要和姐姐一起睡一张床。一旦一个人待着,就会惶惶不安,无聊至极,晚上看向黑夜无尽处,更是能想出牛鬼蛇神等恐怖景象来。
上中学后,大学后,不得不一个人,慢慢的也就习惯了一个人。在独来独往中,偶尔也会觉得落寞孤单,无助沮丧,更多时候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再害怕孤单。
有时听听歌,阅读写作,有时户外散散步,跑跑步,有时去劳作。本是想找点事做打发无聊时间,却在这些事中发展了爱好,沉迷于爱好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再害怕一个人了,而且更喜欢一个人,享受独处了。
大概是除了成长经历所驱动,还有在独处中慢慢觉知意识到:独处是一个人的狂欢,是生命本来的样子,更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