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就爱听故事,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就被各种各样的故事围绕着,我们从中获得知识、获得感动也获得启发。
在众多讲述读写方法的书中,这本以故事体裁编著的《文心》,就显得格外的迷人,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
《文心》是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著的一本讲述“读写的故事”的书,其目的是与读者一同探讨如何练习阅读和练习写作的目的、知识与方法。讲故事的分享方式让读者感觉朗朗上口且平易近人,能让读者更加轻松的了解到各种读写技巧与方法。
今天,我为大家拆解的是《文心》第一章,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两位小主角——周乐华和张大文——的脚步,一起来看看他们和父亲枚叔与国文教师王老师之间都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吧!
周乐华和张大文第一天上高中,他们发现其他学科基础知识与以前学的一样,唯独国文变得难以理解。
王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两篇预习的文章,鲁迅的《秋夜》和姚鼐的《登泰山记》。他们读罢发现一个问题,明明文中的字都认识,可为什么组合起来就完全理解不了呢?于是两位表兄弟就请教了教过国中的周父——枚叔,想知道为什么高中的国文如此难以理解,要怎样才能读懂文中的内容。
枚叔感慨初中国文课本是人们特地为孩子们编著的,而高中国文是直接取用现有的文人作品合编而成,这些作品本就不是专门为了写给别人看的,不好理解也在所难免了。
枚叔说,这些文人都是大人或者古人,他们的某些经验是孩子们没有经历或者经历不到的,所以,想要理解作者在说些什么,可以尽量让自己去体验作者所经历的环境,以此去理解作者的想法。
比如《秋夜》一文,作者描写了一段深秋夜空,而此刻刚好是秋天晚上,那么在外边亲身感受一下这个夜晚或许就能理解作者的感受了。
两个孩子茅塞顿开,可当能懂“夜空更大、更低”这种描写之后,面对“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这样的说法时却傻了眼。
枚叔解释道,这些作者的经验除了那些可触可见的外部景物状况之外,还有一种“内部经验”,就是作文说话之人对景物的感觉,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如果要想完全弄明白为何会这么说,怕是只有作者本人才能告诉我们了。
两个孩子听完连连感叹:“看来我们这是要做‘大人’和‘古人’了啊!”
读懂作者在写什么是阅读学习的金字塔基础,只有懂了作者在说什么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提炼出精华和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
但当我们在阅读当代或古代的文人作品时,偶尔会出现难以读懂的情况,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由作者自己的经验写作而成,是写自己感受和体验的东西,而不是专门为了写给他人看的,这就需要我们也有相似的阅历或者经验才能体会。
这种经验又分为两种:“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即作者的想法和对外界事物的感受。
外部经验——外界景物的状况,是肉眼可见,身体可感的实实在在的体验。
内部经验——作文说话的人对景物的感想,是别人看不见摸不着的自己的思维想法。
那我们如何获取这两种经验呢?
外部经验获取:将自己放置在和作者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去体验或者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就能获取。
比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开头: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对于北方人而言,可能经历的冬天都是飘着鹅毛大雪的,一时间无法理解何为“响晴”,但若是亲自去济南体验一次冬天,那就能理解这种说法了。
内部经验获取: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现实状态,再结合所处环境和文章内容去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可能的想法。
但对于单纯抒发感受的“内部经验”,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和作者理解有所差异是很正常的,不必勉强自己一定要去和作者想法一致。
有“内部经验”的作品很多,我就以比较突出的“意识流”派别举例。
例如“意识流”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墙上的斑点》。其内容是讲述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感兴趣的伙伴可以自己尝试阅读,很有意思。)
这样的文章可能我们读过很多遍都无法彻底理解其内涵与深意,但是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外部经验”,再加以分析和揣摩“内部经验”,就能大概知道作者的所思所感啦。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周乐华和张大文的开学第一课——遇上读不懂的文章时,我们就需要利用我们的经验去揣摩、去体味、去感同身受,只有当我们理解了作文说话的人都表达了什么,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