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生、感悟生命

今年我参加了北师大师德涵养好老师成长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线上百日学习,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不到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加北师大师德涵养好老师成长营,我一直在思考,何为师者?怎么样做才是一位好老师!

(1)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好老师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2)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3)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5)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 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首先,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首先是传道。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

对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影响和培育才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其次才是授业、解惑。人格品质基本的就包括勤劳、善良、节俭、热情、助人、感恩。这些词语和品质的意思和意识行为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科目中都有明显的展示和学习,也在其他的科目中有渗透,但是呢,我要说的是,人的基本品格不能仅仅只在书本上学习,更多的是身边人的影响,包括同学、父母、老师,尤为重要的就是老师,所以我们做老师的,本身就是学生心目中鲜活的教材,我们要有心中的“道”,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首先是心中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之后才能使学习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传道之后才授业、解惑。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身为老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孔子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给学生阐释着“道”,道和我们现在时长挂在嘴边的道德是一脉相承的,“道”和“德”本就是一家,还有“仁”,仁爱。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也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道就是人生高远的理想,是人们还无法达到的境界。因此,孔子说人生的第一件事,就在于立志。正所谓“取乎上者得其中,取乎中者得其下”,人的立志要高远一点,难以达到,这一生才有奋斗的动机,也就是志当存高远。据于德指找准做事的依据。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道德的行为开始,也就是要以道德为根据。如果说志于道是望向远处的眼光,那么据于德就是人生奋斗的底线。人可以一事无成,但不可丧失道德。如果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那么得来的成果也不可久享。为了道德良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做事法则。依于仁是指理顺待人的态度,人要有志向,也要有道德,所做的事才真正显出其价值。做事要顺利,还应该注意人际关系。依于仁,就是对人对物有没有良心。 游于艺是寻求内心的丰盈,游是遨游之意。因为知识与艺术的目的,正在于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志于道而据于德的人,知道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同时遵循内心的守则,不逾越道德的界线。依于仁义礼智信,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左右逢源,到处都是贵人。除了要搞好人际关系,还要搞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因此要游于艺,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游”最初是遨游,程度深入之后,变成“游戏”。在艺术中得到游戏般的乐趣,才能真正做到游戏人间。

《论语》述而第七的第二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翻译出来意思是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究,听到合乎正义的事情不能去做,有了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德之不修,这是首要的。无论是学问也好,是讲学也好,是自我修养也好,最重要的是修修自己。修自己的品德。所谓德,不只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品德。而是修道,修到了一定的程度,自己的所得,叫做德,是你修学的成果,这个成果如果没有显示出来,说明你的修学是不到位的。

孔子说的德,应该是财富也有一部分。就是一个人,整体的素养,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人财富是不用考虑的,自然而然就来了。德之不修,孔子是忧虑的。学之不讲,就是你自己学会了,还要给别人讲。同样的,你在学的过程中,其实是通过讲,通过大家互相切磋,然后学的。你只是自己闷起头来学,这个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然后闻义不能徙,什么叫闻义?听到了某个君子,他的做法是什么,这就是义,适宜的就要向他学。如果不能向他学,这是值得忧虑的。不善不能改,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发现了自己的这种过错,不能修正、不能改,这也是值得忧虑的。君子怎么修德?反身修德,自我反省。反省有什么方法?朋友讲习,要有可以切磋的对象,你不是自己一个人学的。孔子,他也有很多弟子,那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就是大家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样来学的。而且《易经》里面有:君子见善则迁,见过则改。看到谁比你好,你就向他学,你看到自己的过错了,就改正。这就是跟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样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闻义则徙,其善不善者而改之,就是不善而改。

而且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一方面讲的是,针对自己,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也有针对别人的。你作为一个君子,不光是自己修德,你的亲人,你的家人,你都要引领他们,都要引导他们,不能让他掉在钱眼里面,掉在世俗的陷阱里面,然后都是痛苦了。你不学道,不学义,不学什么是适宜的,你最终是要被这个世间的很多扭曲的东西也给染污的,你自己也变成扭曲的了,你就没有幸福可言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