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身边的一个年轻朋友问我,八零年代是什么样子?我当时就心里一惊,我才意识到八零年代对于我来说是童年,但是对于他来说就是历史,就跟秦汉唐宋一样,都是一段陌生的未经之旅。
那就这么说起吧,1990年的时候,中国的固定电话普及率是1.1%,11亿中国人一共只有手机1.8万部,八零年代是中国人最后一个还在认认真真写信的年代。八零年代的中国人还清楚地记得,多远的距离要买几分钱的邮票,八零年代的中国人还清楚的记得自己家乡的邮编,八零年代的中国人还清楚的记得,在收信人填完之后,后面要写一个亲启,字典上明明写的是亲启,但大部分中国人仍然习惯性地、顽强地、把它写作亲啓,八零年代的中国人还清楚的记得,如果信封里放了照片,要在信封上写上“内有照片,请勿折叠”,八零年代的中国人还清楚的记得,信的开头应该是,“见字如面,展信舒颜”,八零年代的中国人还清楚的记得,给心上人写信时,一定要把信叠成心的形状。
从前的日子慢啊,今天的情侣分个手发个信息只需要一秒钟,下一秒就已经互相拉黑了。以前呢,写一封信,再收到回信,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了,这半个月的时间,能让人想清楚很多很多的事情。
从前的日子慢啊,我们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文章或者视频,一键就可以转发给你的朋友了,那在八零年代那个时候怎么转发呢?也可以啊,就是剪报,剪报就是那个时候的转发方式,把自己觉得好文章剪成一条一条小豆腐块状,所以八零年代没有一键转发,但是有一剪转发。而且那个时候大家仍然坚守农业社会的德行,那就是能动手做的东西,就不要花钱买,比如叶脉书签,这是八零年代孩子的必备技能,去剪一片心仪的叶子,然后用烧碱慢慢的煮,直到叶肉分离,然后用牙刷小心的清理,把剩下的叶脉用清水冲洗晾干,然后夹到自己最爱的一本书里面,等到日后最好的朋友写信的时候,寄给他。还有,八零年代已经有了明星了,但是还没有高价的明星周边来收割粉丝,因为八零年代的粉丝在自己生产粉丝周边,先在杂志上把你喜欢的那个明星的头像剪下来,然后找一个硬纸壳子,剪成带有锯齿状圆形,然后再用粉红色的毛线,依次缠到上面,这是当时女生都会的技能。
我觉得木心先生写的那首《从前慢》最适合八零年代,“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八零年代并不是一个黄金盛世,物质远远比今天匮乏,但人类诞生几十万年至今,80后,是出生时没有互联网的最后一代人,八零年代是人类进入互联网世界前的最后一夜,正因为这样,八零年代自有八零年代的时代风情。
所以呢,我还是想说,八零年代过去了,我有点想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