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看书时变得只关注故事的脉络,看电影时只关注剧情的起伏,看电视时只关注人物的命运,却常常有意略过了那些关于自然风景和植物的细节描写。
请注意,是“略过”,不是“忽略”,“略过”是有意识的不愿意重视它,而“忽略”是无意识的忽视。
特别是读书时,常常面对那一大段描写植物和风景的文字开始选择直接略过,不论其中的文字有多么的细致入微,不论它们也是在表达作者的某种心境,不论篇幅的长与短,只在乎那些容易抓住眼球的起承转合。
记得小时候特别会写一些小小的个人细微感受,或者愿意去观察一朵花的开放,一棵树的遥望,一滴水的风干,一片雪花的融化,一朵云的变幻,大自然的细枝末节里藏着太多的生机。
却不知从何时起,心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灰尘,变得坚硬,结满伤疤,然后又愈合再结痂,到最后百毒不侵,内心不再柔软,不再轻易被任何事撼动,不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有时候想想那少年时期的多愁善感,未尝又不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你还年轻,还会热泪盈眶,还会激情满怀,而如今面对再美好事物也变得和缓,迟钝,甚至麻木,与其说是成熟,不如说是一种慢慢丢失,一种逐渐丧失?
越走越远的路上,我们丢弃了多少童年的乐趣,丢掉了多少年少轻狂的冲动,换来了这一身的坚强铠甲护身,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无奈,甚至无解?
如今我在读书时大多会选择一些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或心理健康,或亲子教育,或是人际关系,或者财商提高等等方面所谓有用的书,却很少会关注一些纯粹描写自然,风景,植物,动物之类的所谓无用的书。
所以,有用还是无用,真的变得那么重要了吗?还是我们自己变了?到底什么是有用?又何谓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