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唱唱跳跳也是我的天性,也曾经是一枚文艺骚年,奇怪的是,这样的特质在家里被我刻意的隐藏起来,无论到哪都是正襟危坐,闷葫芦一个,不爱说话,不爱表现,不爱撒娇。久而久之,就成了性格的一部分,也安然享受这种安静。直到孩子慢慢长大,她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提醒你:你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吗?你喜欢什么?你不喜欢什么?你追求什么?对每天发生的种种,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与周围相处?遇到难处,你是逃避还是积极面对?
女儿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爱笑,爱说话,爱表现,爱撒娇。相比之下,老妈是多么的无趣和刻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竟困扰于这种区别,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模式中:读书时,应该端庄的坐着;弹琴时,应该一丝不苟。。。于是,两个频道总是无法调至同频。
直到有一天,跟麦老师聊起困惑,她轻轻的点醒我:你为甚么不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事?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看过那么多本育儿书,也会无数次跟学生家长分享,却不会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对自己有点无语。在做母亲的路上,我才刚刚开始。于是,放下自我,开始尝试了解孩子。
三年前cherry选择了学古筝,跟大多数孩子一样,从最初的好奇新鲜慢慢冷却下来,经历被动练琴的苦楚。没孩子前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家长要逼孩子练琴,到如今,轮到自己面对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也无法很潇洒的说:不喜欢就别弹了!
最近,cherry终于感觉到古筝的乐趣:妈妈,我觉得我又喜欢弹琴了!周末已经安排很满,挤占了古筝的时间,从外婆家回来已经九点,她央求我:妈妈,你就让我弹会吧,不然明天还课弹不好!突然发生这样的变化,让我感慨良多,教孩子真不单单是耍嘴皮子的事。我想想,这样的变化是从哪开始的!
两周前的周六,女儿所在的天目培训组织了一次古筝大师课,郭雪君教授亲临现场,手把手指点,我陪着她全程参加,聆听了大师的弹奏,那种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的音符,真是美的享受,我真切的感受到古筝曲的曼妙之音。巧的是,郭老师重点讲解的正是女儿在弹的战台风。听完讲座回到家,女儿就绑起了指甲弹奏起来,还让我帮她录下来。
每次女儿练琴都希望我帮她录下来,并且像上台表演那样,有报幕,有自我介绍,之前我很不耐烦,这个过程总是草草而过。现在,我尊重她喜欢的方式,很认真的帮她报幕,爸爸负责鼓掌,她从开始不太自信到慢慢的扬起笑容,抑扬顿挫,看到她一次次乐此不疲的沉浸其中,给我上了触及心灵的一课,这不就是成长吗?在孩子如此渴望展示自己的年纪,我为什么如此吝啬,连在家里都不给孩子这方舞台和天地??
这几次练琴我都是端着手机陪伴,我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样的陪伴,放下了焦躁,放下我概念中的‘应该’,接纳孩子真实的状态,欣赏她,在她需要的时候陪伴她,用她喜欢的方式享受音乐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