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文本解读方法漫谈

图源网络,侵删

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便是“读懂”,于是我们可以找到适合文本的切入点来进行文本细读。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切入点,有的文本我们可以以“意象”为切入点,如鲁迅的《药》,“药”串连起了“华”“夏”两家,而且“药”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有的文本我们可以选取“人物”为切入点,如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这一关键人物,梳理人物背后的情节,对文本进行细读,从而来挖掘文本的意蕴;有的文本我们可以通过对矛盾的梳理来进行,如沈从文的《边城》,年轻人面对情感的含蓄、不知所措,老一辈人的善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触发了矛盾,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一场爱情悲剧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背后的矛盾的梳理,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代人的爱情悲剧,还看到了上一代人的爱情悲剧,更看到了文化悲剧。同时,在对矛盾情节进行梳理,对文本进行细读时,我们也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人性美、自然环境的美,等等。以矛盾为切入点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赵树理的《登记》,“登记”勾连起了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从前后的对照中,通过对情节梳理进行文本细读,我们也能从中总结出人物形象,还有造成第一代人婚姻悲剧的文化因素,等等。还有的文本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切入点,比如白先勇的《游园惊梦》为什么吃了一餐饭就能生成出深邃感?汪曾祺的《受戒》为什么烧了一次疤戒就这么有诗情画意呢?迟子建的《清水洗尘》为什么洗了一次澡就会有诗性和神性呢?带着问题进行文本细读,找到证据,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游园惊梦》的一餐在台北吃的饭,它能将读者的记忆牵扯到多年前的南京去,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体会这岁月的流逝、繁华的不似昨日,从而纵身于“深邃”之中。带着问题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了作品使用了“互文性”、局部“意识流”的手法,于是这又有了更加细致的突破口。“互文性”,当阅历丰富的读者主动加入文本解读,那么面前这个文本将延展到无边无际的文学世界,它成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文学场域,《红楼梦》、《洛神赋》、《牡丹亭》、李商隐等等,纷纷穿越历史时空,来到读者面前;“意识流”,文本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人物的内心真实坦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文本呈现没有逻辑地运转着,时空交叠,南京与台北重叠交织,梦幻迷离般流转。再比如,我们同样带着问题来解读《受戒》,便能发现在烧疤戒的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民俗文化,乡土的自然风光,其中淳朴自然的人性。

在抓住适合文本的切入点后,我们带着突破口进行文本细读时,还要注意采用“还原”“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抓住更小的切入口。“还原”和“比较”两者是紧密结合的,而“比较”则分为文本内部的比较和文本外部的比较。首先是文本内部的比较,要聚焦单一文本,它可能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一定的还原。比如,当鲁四老爷不让祥林嫂摆放祭祀用品的时候,祥林嫂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的,由此觉得很受打击,并做了许多事情想要换取大家的认可,她捐门槛;而且当她被逼迫再嫁时,她用自己的额头撞着桌子的尖角处。当我们读到这些情节,我们可以尝试想想自己会怎么做,我们肯定不会因为鲁四老爷不让我们摆祭祀用品就感到失落,我们也不会排斥改嫁。所以这样以对照,我们便能看到是背后的文化在制约着祥林嫂的思想。再比如,我们可以设想比较我们会如何书写清水洗尘里洗澡的故事呢,我们可能就平铺直叙地叙述着,但迟子建另辟蹊径,选取了儿童视角,从孩童的眼光来这一切,使得生活的一切变得更有诗意。我回去再读文本的时候,发现文章用了很多的“像……”的句子,这些像大多勾连的是自然和童话,这其实就是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起作用,许多生活物品、事物都有了生命力,它们会呼吸,这些大人是体会不到的,小孩子才会如此敏感细腻体会到。这样一梳理,我们就可抓住“儿童视角”这个更小的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了。再来看文本外部的比较,即多文本间的相互比较。例如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乡村明显是不同,在五四启蒙时期,鲁迅以现代性的“他者”的目光审视乡村,他“发现”了乡村的贫穷、落后、愚昧,“建构”了一个病态的乡村形象。在科学和启蒙的召唤下,传统乡村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纷纷挣脱乡土的束缚,逃离封闭而落后的乡村,奔向城市做一个自由的漂泊者。而在沈从文的笔下,乡村是一个遗世独立、充满诗意的世界。他的文字中总带着一份对于底层生命的了悟和同情,一份与土地休戚与共及对底层生命的悲悯感受。虽然有这些不同,但我们在不同中看到了同,他们都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努力。通过外部比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文本。再比如,沈从文的边城和汪曾祺的受戒很相似,但是细读又发现它们是不同。《边城》在赞颂美好、本真的同时隐含着怀旧的忧郁底色,带着一种痛惜的情绪张力,行文蛰伏着作者深邃的悲剧感,是牧歌与挽歌的双重吟唱;而《受戒》则是纯粹诗性地书写人间美意,一切都那么清澈纯情,回归童心,人生和现实的阴暗、人的悲剧处境都被过滤了,只展现温馨和美好,只留下最初的、理想化的生命体验。《受戒》的生活片段,渺若烟云,淡然朦胧,读完后心如流水般澄澈,只有纯朴的心动,亲切感油然而生,其中超越现实的率性自然和旷达洒脱又让人无比向往。也就是通过更高的视野的比较,我们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我们可以从外部进行佐证,结合作家的生平、其他文学作品,及文学史相关知识进行一个更加全面的附征,比如山上的小屋可以结合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进行阐释佐证。

最后,文本解读不能停留在“读懂”,还要进一步深耕,即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毕竟,文学承载着人类的文化书写与生命体验。审美价值,其实包括了美和丑。美,我们在很多文本都读到了,如人性美、田园美,其中的诗情画意。同时,丑也是一种美,它是从绝望中开出的花,是恶之花。比如《山上的小屋》、《山峡中》对人性恶的揭露,启发着我们进一步去深思到底是什么生成了恶的人性。人文价值,主要是看文本有没有挖掘人性层面的内涵。一部深刻的小说,绝对少不了对人性的剖析。当然,还有人道主义、对生命的追问、对存在价值的沉思、对人生困境的追索、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对文化的反思。比如鲁迅的小说如此伟大,就是因为它其中蕴藏着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着文化启蒙。山上的小屋之所以有价值,也是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人类的困境,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清水洗尘的神性、诗性,也恰恰来自于它对世俗生活的超越性,作者通过儿童视角,在文本描写中赋予了自然生命,比如天灶与星尘的静默的交流与感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天人合一”,小说中有对自然人性的关怀,对本真生命的赞美,等等。总得来说,进行完文本细读,必须进一步深耕出文本的意蕴价值,才算真正完成了文本解读的过程。

最后,文本的意义是无穷的,它需要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参与,共同生成,共同给予。而我始终认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下读同一个文本还是能读出不同的意蕴。只要掌握好文本解读的方法,相信文本的意蕴自然会来到读者面前,会心一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