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向《红楼梦》致敬的书。
作者葛亮在《时间煮海》的自序中称,“北鸢”出自曹霑《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曹先生在自序中写道‘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鸢乃奇工巧技,传之于民,是希望天下寒苦之人不再为缺衣少食而累,让无力养家者也可以生存。”鸢,风筝也。风筝一直是贯穿《北鸢》的一条主线,与这条线平行的还有两条线,一条是卢文笙的,一条是冯仁桢的。两条线平行铺展开,稳步带出了几个家族的兴衰故事。整篇没有着重讲卢文笙的成长以及他与冯仁桢的爱情故事,而是以他的视角来察看人物的命运沉浮,人生一线,恰似风筝。民国战乱时期的人们饱受内忧外患之苦,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的上百位人物,进退于沧桑,在乱世中飘摇,但只要安身立命的主心骨还在,就有一线生机。
葛亮,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任教于高校。《北鸢》这部作品耗时七年始成,可谓字字皆心血。他在扉页里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在书中,他有意以自己家族前辈为原型写了两个人物,这部国家动荡之下的家族兴衰史,像极了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但是,又不同于《红楼梦》。这本书着重记述的并不是政治争斗、军阀势力,更多的是关于平民百姓如何在乱世中辗转生存,不顾一切追求独立与自由,坚守家国。
绘画课上,卢文笙画了一个大风筝,取名“命悬一线”。女同学认为题得极好,“当时中国的状况,就是如此。战乱之下,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书桌。学生能坐在教室学画,是不幸中的大幸。”老师指导说:“放风筝,与‘牵一发动全身’同理,全赖这画中看不见的一条线,才有后来的精彩处。不如就叫‘一线生机’吧。”这两个成语是从不同的立场来理解死与生都维系在一条线上。也正如卢文笙告诉雅各的那样——放风筝要顺势而为。而雅各也确实做到了——他顺着自己血液中的贪婪因子,成了一个不顾他人死活、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精明商人。作者通过刻画雅各的随波逐流来反衬卢文笙为人做事心术端正,才在危难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难当头,一些“有文化传统的人”还总有“一线”相牵:经过优秀传统文化浸洗的人,不会因苦难沧桑而偏离正道,他们坚守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内心,还有中华民族骨子里流淌着的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意义力透纸背。持守仁义、上进求知、热血良知、舍身为国,这些品格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身上不断出现,不分贫富,不论老幼。
长篇小说的人物是多而杂的,然而并不乱。主人公自不必提,配角也各有各的精彩。如冯家的二小姐冯仁珏偷偷典当家产,骗取药品,支持革命,后遇害。唱戏的名角言秋凰,一生虽短,却如烟花般璀璨。在别人眼中,她是日本人的情妇,那些谩骂和扔来的污物,她都忍着,受着。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渐渐地,她获得了日本人的信任,最终把握了时机,斩杀他,并自尽。舞台上的她妆容华美,一字一腔,颇为讲究;舞台下的她面容俊俏,一举一动,心中有数。她把人生当成了舞台,而那插入对手胸中的刀片,就是她最后的绝唱。
如同贯穿始终的风筝,人生一线,时代再怎么动荡,老百姓也总会有个容身之所。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时家庭中老人们的腐朽老迈,步履维艰;也可以看到新思想运动之下年轻人的炙热张扬,新旧文化的交替和碰撞在这里悄然展现。作者说,“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跌宕起伏的大时代里,那些小人物,总是在自己的一方净土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一本小说无法承载整个时代,但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向往的精神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