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孩子;
爱生气的孩子;
很倔强、执着,太自我的孩子;
耐挫力很差的孩子;
孩子总归是孩子,有情绪是他们年龄阶段很正常的现象,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他们是否能辨识情绪,控制情绪,因此父母需要学习、运用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一、 情绪是孩子表达的一种语言,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
爱哭的孩子,恐怕就只知道这一种表达的方式,明白其中的根源,父母就需要教孩子表达情绪的其他方式。
通常听到爸爸妈妈说“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你可以说呀!”
父母没有察觉孩子就是不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才会用“哭”来述说。
“你很伤心、很难过,爸爸妈妈陪着你,一会我们再说说看,发生了什么事让你伤心的。”
接受孩子的情绪,缓解孩子的情绪,接下来才是解决情绪;顺序是关键。
面对爱哭的孩子,等待安抚平静之后,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对父母讲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有什么想法,什么原因让自己难过。
什么时候讲,怎么讲,讲给谁听,父母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孩子,才是比较有效的教养方式。
二 、爱生气的孩子
孩子总是生气,缘于他们的情绪都得不到缓解,一直被压抑“为什么又生气了,有什么好生气的。”听起来和“哭”情绪类似的话语,父母于有意无意间堵住了孩子释放情绪的窗口。
孩子情绪积聚太多就会爆发出来,这时候父母要想解决就失去了最好的时机。当孩子生气的时候,父母倘若置之不理,或者直接强行制止,只会引起更大的冲突。
“你很生气,我知道,或许你可以直接告诉爸爸/妈妈,你有多么难过/失望/伤心,这样就不会伤害到我们整个家庭的感情。”
生气、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没有必要隐藏在心底,可以全面表达出来,只是要控制表达的方式、地点,不容许出现破坏性动作、侮辱别人的方式。
公共场合不允许,多人场合不允许,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移步到僻静的角落,缓解和化解自己的情绪。
三 、倔强、坚持、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碰到事情,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愿,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顺序,不容许其他人的干涉。
例如,早饭准备好了牛奶面包,而孩子就非要吃面条 “不吃、不吃、就不吃”怎么劝说都不听。
这个没有太好的办法,或许爸爸妈妈就让他们不吃一顿早餐吧。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走向极端就是利己主义者。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个地方,父母能注意到这一点,就会把家庭当作核心,而不是以孩子为核心;孩子在互相尊重、友爱、平等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能学习团结与合作、谦让与拒绝,不会形成目中无人,不懂得尊敬长辈的不良习惯。
化解倔强、坚持的情绪,是要告诉他们,做事情存在一些弹性空间,并非只有唯一的答案。非”黑“既”白“的执着,容易进入思维的死胡同,最后让自己受伤。
”今天妈妈准备好了早餐,我们吃这个;明天爸爸决定早餐吃什么;后天你决定家里的早餐该如何准备;如果明天你有喜欢吃的,也可以说出来,我们全家一起商量。“
以家庭为核心,述求的是团体的利益,拒绝孩子一枝独秀,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平等,让孩子明白社会生存的道理。
四 、耐挫力差的孩子
遭受失败、挫折、困难后,
”输了没关系,继续努力就好!“
这种说法无济于事,父母要教的是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让孩子拥有应付眼前事态的能力。
”要是爸爸/妈妈的话,我们会这样这样去做,你看呢?或许你有更好的方法。“
无论孩子是否采纳,他们都会被领着迈步向前去想办法,而不是止步不前产生抱怨、沮丧、失望的情绪。
结论
为人父母要注意到自己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孩子,刻意练习把有害的言辞从有帮助话语中剔除出去;
对待孩子强烈的情绪,努力摆大道理去说服他们,显然无法有效地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感受,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导致孩子渐渐缺乏自信。
情绪的感受,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接纳,一起承认,唯有如此才会给予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