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
分布在句子末尾或者句子中间,用来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的虚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
了、吧、呢、吗、啊……
古代汉语语气词:
也、矣、焉、乎、与、邪、哉……
今天学习“也、矣、焉。”
也☞
从位置来看,可以放在句末,也可以在句中。
1、分布在句末:
表示论断,表现说话人坚信的态度,可以不翻译,或译为“啊”。
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帅→主帅,也→不译,匹夫→普通人,志→志向,也→啊。
译文:军队可以夺取它的主帅,但一个普通人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啊。
②北冥(ming二声)有鱼,其名为鲲(kun一声),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
冥→海,也→啊
译文:北方的海里有一种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啊。
疑问代词…也?→疑问/反问 ↓
呢/啊
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后生→年轻人,畏→敬畏,焉→怎么,之→取独,也→呢。
译文: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今天的人呢?
2、分布在句中:
主语之后或者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也”只表示停顿,
可以不翻译,或译为“呢、啊”等。
①雍也,仁而不佞(ning四声)。《论语.功冶长》
佞→有口才。
译文:冉雍这个人哪,有仁德,但没有口才。
这里插句话,给我们上课讲《古代汉语基础》这门课的老师,名字叫鹿钦佞,是副教授。
看到这里解释“佞”的意思 ,我终于明白老师名字的涵义了。
☞矣:
1、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出现新的情况,相当于→“了”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
矣→了,予→我,苗→禾苗。
译文:今天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
②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以矣。《庄子.秋水》
闻→听说,楚→楚国,矣→了。
译文:我听说楚国有一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
2、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希望对方做什么,或完成某种事情。可以翻译成→了/吧
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回→颜回,敏→聪明,事→照……做,斯→这,矣→吧。
译文:我虽然不够聪明,请让我按照您说的这句话去做吧。
3、用在句末表示论断,等于=“也¹”(相当于第一个功能),可以不翻译,或译为“啊”。→不译/啊。
①好而知其恶(e四声),恶(wu四声)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大学》
恶→缺点,恶→讨厌,鲜→少,矣→啊。
译文:喜爱一个人还能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还能知道他的优点,天下很少有这样的事啊。
☞焉
我们学过指示代词“焉”,往往是用在句末:在某一范围或方面。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在这其中,一定有能够做我的老师的。
由于代词“焉”经常放在句末,慢慢的它就拥有了纯粹的语气功能。
句末语气词:陈述语气、疑问语气 →不译/“啊” 。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克→克制,复→到,礼→礼制,焉→不译。
译文:一旦做到了克制自己回到礼制的要求上去,天下人就会把你归到仁人中去。
②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戚戚→心动,焉→不译。
译文:您说的话,在我心中产生了心动的感觉(和我产生了共鸣)。
今天学习的是:
也\
矣一 主要表陈述语气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