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清心寡欲斋
这下子钱顺也抓瞎了。钱顺只是小厮,并不负责世子的穿衣梳洗。倒是随着钱惟濬在外面的时候,偶然帮着穿个外套。
穿内衣、梳洗从来是世子身边丫鬟的事。秋纹就是自小服侍钱惟濬穿衣梳洗的丫鬟,以后他大一点,又添了婵月。不然她们怎么会成为屋里人?
钱惟濬有了正式的女人,服侍他穿衣梳洗的,也是那些女人身体的丫鬟,自然轮不到钱顺。钱惟濬也从来没有独自睡在这个清心寡欲斋,钱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茫然之间想到了楚夫人留下了两个嬷嬷,忙对钱楚华说:“世子爷,小的去给您吧嬷嬷请来。”
钱楚华打心里不想让一个老嬷嬷来给自己梳头,可又没办法,自己和小顺子都不会。看起来这个清心寡欲斋,“娘亲大人”一个年轻女子也没有留下,就留下了两个嬷嬷。
正在这时,刘嬷嬷已经推门进来。
嬷嬷都是宫中老人,那个不是有眼力见的?楚夫人留下她们,不是让她们在世子府养老的。虽然世子爷让她们去休息,又岂敢真去睡觉?自然是在侧厢房里候着。
听见响动就过来个人看看,有什么需要照应。
刘嬷嬷看见世子爷坐在梳妆镜前面,什么都明白了,便走过来躬身说:“世子爷要梳洗,老奴来侍候。”
钱楚华只能无奈由着她去了。
华夏古代男子的发型是四方髻,不同朝代有所不同。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还有时什么也没有,或者散成马尾辩状(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绝非大侠、公子帅哥的发型)。大多数正常男子,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
只有道士们做法的时候,有时披头散发。更多的是江湖上的流浪汉,或者部分被称为游侠的家伙,好有乞丐,懒得或没人给他们收拾,于是披头散发,落得潇洒。当然未加冠还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头发束起来了,后面的还没长太长,不容易束到一起,于是暂时披散。
真正的古代男子的发型,就是四周的头发都一丝不苟的盘在中央,包括后面的,要知道有两个原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长出的头发不能经常剃掉,而且广大劳动人民是没有闲工夫使劲规矩头发的,差不多盘起来就是了。
再就是头饰:古代男子头饰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帢、帽等。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
刘嬷嬷一边梳头,一边问:“世子爷身体尚好,梳洗穿戴好是要去做什么?出府可是不行的。夫人千叮万嘱,不让世子爷出府。”
钱楚华不想得罪这个看上去很慈善,可一定是楚夫人面前的大红人,便随口回答,“我不出府,只是打算去书房看书。”
“原来世子爷梳头是要去读书,那真是太好了,等一下,老奴一定要去告诉夫人,夫人会很高兴。既是这样,老奴就不给世子爷戴冠了,扎上唐巾会舒服一点。”
“也好,就扎唐巾吧。”
钱楚华对这一头长发很不适应。他所在的时代,也开始有人复古,男人留长发,可他不喜欢,还是喜欢短寸头,显得人很精干。不过如今再不适应,也只能入乡随俗。
还有这衣服,也是在穿着太繁琐。唐朝开始到五代十国都是差不多的样式,圆领袍衫。这是唐代男子常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样式简单,剪裁方便,有利行动,故上自帝皇、下至厮役皆普遍穿着,用颜色、花纹做等级区别。一般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钱惟濬是世子,穿的就是紫色的圆领长袍,腰上还有束带,脚下是靴子。革带束在腰部,有的革带上有穿孔,下垂小带,上佩戴囊、刀砺等物件,称之蹀躞带,五品以上佩革蹀躞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盛唐以后,革带下的环逐渐废去,蹀躞小带直接穿过銙上的“古眼”垂挂下来。
钱惟濬不是武官,腰带上换了玉佩和香囊一类的东西,穿上一双靴子。
靴子原为胡服,到唐时不再限于戎装,一般文武官员和庶民百姓都可穿着,只是样式略有差别。世子爷的靴子十分考究,是鹿皮面子。
刘嬷嬷提钱楚华穿戴好退出去,赶着给楚夫人报喜。钱顺跟在钱楚华后面去了隔壁书房,钱楚华走进去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了。
书房,在古代又叫书斋,是专门用作阅读、写字、清修或工作的地方。“书房”其实是现代才开始流行的叫法,古人大多喜欢用斋、堂、屋、居、室、庵、馆、庐、轩、园、亭、洞等来命名。钱惟濬的书房就是他老子钱俶提名的叫清心斋。
书斋始于汉唐,宋元普及,明清鼎盛。在崇尚诗文才学、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书房是文人的道场,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是追求仕途的起点,是寻找自我的归途。
文人的书斋在传递大时代风貌的同时,又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特征,有深厚的内涵。历史上有名的书斋有蒲松龄的“聊斋”,杜甫的“浣花草堂”,司马光的“读书堂”,陆游的“老学庵”,张岱的“不二斋”,李渔的“芥子园”,袁枚的“小仓山房”......
古代文人虽然很多半生清贫,但只要有点条件,一定会整理出一间书房。唐人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代表了大多数文人对书房的态度。书房无一定之规,富者筑楼,贫者一席。
按传统住宅空间的划分形式,内院是女眷们居住与生活的地方,男性家长都会在花园一角,设一处起居场所为书房,与内院半隔离,保证了私密性,女眷一般不会轻易前来。钱惟濬的这间清心斋,更是有一点针对性,自然是与内院完全隔断,开了一个院门,有专职的家丁把守,那些莺莺燕燕不得到允许是进不来的。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书房”是日常消遣大部分时光的地方,所以在规划、设计、布置方面都特别用心。当然像钱惟濬这类纨绔不在其内。
室内空间不宜高深,要有平阔的庭院,以便读书时光线明亮。华夏人的书房讲究的不是空间大,而是明净,使心舒畅,太宽敞会损伤目力。窗下会引水成池,蓄养金鱼,围植碧草,让斋中的读书人可以养眼清心。
按礼仪习惯,尊贵客人、初次拜访的陌生人,会在正堂里与主人相见,但知音佳友则往往由仆人引至花园书房,宾主一起进行清雅的消遣活动,如吟诗作对、赏鉴古董、品香等。
与正堂当中用“整堂”家具对称摆设不同的是,书斋中的布置,最忌讳成套与对称,坐具与几案讲究高低错落,各有不同的艺术化造型,这样坐起来可以随意不拘束,且富风雅情趣。
书斋陈设以临窗摆放的书案为中心,因临窗的左上方光线对人是最好的,书案后边放一个四出头椅子、扶手椅或圈椅。在椅子对面还放一个禅凳,总是一高一矮,围绕着书案。
书案底下往往会放一个带滚轴的脚踏。因为人久坐的话,腿部血液流通不畅,轻则感觉发胀,重则浮肿,不利于健康,而这个带滚轴的脚踏能起到舒筋活血、减缓疲劳的作用。
为了陈设上的简整大方,在书房之侧另设一间小小的茶室,将茶具尤其是炉、炭等杂物储放于此,随时供主人与朋友一起品茗长谈。
书案的对面往往放书架,书架是空透的,因为古代没有玻璃,于是讲究的人常用一个丝帘将书架盖着,以免书上积累灰尘。陈列的多为文房之物或一些把玩之物,起到装饰的作用。
书房的角落还会放一个罗汉床,这个床只是用来午睡或因为看书累了临时休息一下,还可在床上放古琴,书多了也放在床上。所以,这个床是一个多功能多用途的床。不过钱惟濬的书房里没有罗汉床,而是隔壁专门安排了一件起居室。
书房里经常还会放一个香几,香几分高矮两种,一般是放高香几,高度及人的胸部,上面可以放观赏性的石头,也可以放香炉,也可以放盆花。若还有地方,可陈设小条案一只,上面供养佛像,邻近墙上可挂山水画。
古代文人好师法于自然,只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林木,其所现之形姿对文人产生了吸引,其所蕴之精神与高士形成了共鸣,古贤们才会将它邀入园内、伴于斋中、请至案上。
书房中的摆设以及每日静默以对的文房佳器,都是非常讲究的。君子清居所伴之物,绝不仅仅只为满足悦目之欢,更在于对心性品格的滋养。
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许多辅助书写工具以及装饰物,如印泥、水滴、笔筒、墨匣、笔帘、笔架、笔搁等,以及菖蒲、青苔、文竹、铜钱草、兰花、铁线蕨、碗莲等植物装饰。方寸之间尽显,素雅之境。
书房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处所,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窗一屏一天地,一灯一人一卷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书房的布置不在于精致、不在于华丽,而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趣。钱俶给这里提名“清心寡欲”,实在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