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事 (十一)
新春伊始,是娶妻嫁女较为集中的时间段。久而久之,也成了农村的一大惯例和一大风景。
老人说,过年办事,约请方便,又值农闲。誊得出手,抽得了身。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新正月头上,多数人肚子不空,食量相对较小。对于主人来说,同样的事情,时间段不一样,耗用的粮食大不一样。惜粮如金的年代,少用一斤粮也是好的。再者,刚跨过年的门槛,手头上多少还有一点活套钱,掏起腰包来要省力些。
农民识字不多,头脑不笨,心里的小九九,算得不差分毫。
四舅家的大儿子正月结婚,正月初三的日子,年那边,就请了姑妈吃喜酒。习俗,被邀者也要成双作对。我父亲在上海,身不由已,不可能回来,所以妈妈决定带我同去。
我未见过娶亲办喜事的场面,更未吃过八大碗。闻听母亲带我同往,高兴得手舞足蹈,几天睡不了好觉,做梦也多与结婚庆典有关。
舅舅家不远,顿把饭的功夫,就到了墩子边上,大黄狗见了生人,拼命地叫,舅舅见是我们,连忙喝住大黄,把我们迎进屋来。说来也怪,大黄通人性,再也没有叫过。
婚礼习俗繁多,新朗官表哥,已在鞭炮声中出发,迎娶新娘。
为表示祝贺,至亲是要送上一份厚礼的。祖父母经过一番商量权衡,一致决定,拿出三元钱给母亲,并一再强调,这是一捆柴,何谓一捆柴?一般情况下,人情钱是记帐的,以后人情往来有个依据。长辈看新娘子是要给个红包的。一捆柴的意思,即所有钱全在三元钱里打滚。母亲无法可想,又好面子,将平时卖鸡蛋攒下的零钱,左凑右凑,共计筹了三元五角,出人情三元,看新娘子五角。当时看,少是少了点,还交待得过去。母亲也深知祖父母当家的难处。‘无话可说。
一钱逼得英雄汉,面子是钱做出来的。
再看下喜簿,最高的也就三元。母亲了解此情况后,心理稍稍平衡了些。
时下的农村,娶亲的交通工具有用船的,称为花船,就是平时使用的小木船,收拾装扮一下,仓前用红布扎上一朵花,以示喜庆。也有用轿子的,称为花轿,记忆中已经很少了。农村小桥多,独自一人有时尚且难以通过,何况抬轿子过桥,轿夫没有过硬的功夫,难担此任。
为确保安全,每到桥头,新娘下轿,空轿过桥,然后有专人搀扶新娘过桥。过桥前,要烧香,敬桥神,事毕,继续前行。
条件差一点,路程不远的,就靠步行。新郎在前,新娘紧跟。据说人多时,阴差阳错,新郎走得快,新娘慢,有走丢了的。旧俗害人,娶亲途中,新娘不可开口说话,称之为白虎开口,日后必有大灾大难。临出嫁时,新娘父母总是叮咛女儿,路上不可说话。因此,跟丢了没处寻,酿成大错。
出嫁前,新娘不可以吃饱肚子,半饱,甚至婚期近时,干脆不让吃,叫忾(音)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据说,坐轿子的新娘因饥寒,而冻死在轿子里。
愚昧落后,封建迷信,吞噬了多少无辜而又鲜活的生命。
冬日里,昼短夜长。中饭碗刚丢,收拾停当,已太阳偏西。新娘子必须赶太阳到家发财,以此推之,娶亲的快到家了。有专人准备鞭炮,专人恭迎送亲者。
送亲讲究辈分,都是娘家人,如与新娘同辈,则需弟兄二人,如系新娘长辈,一人即可。
送亲者是最尊贵的客人,因此,送亲的一桌酒席,不仅莱要精挑细选,更重要的是礼仪要周到,恭敬,不得有任何差池和不恭。送亲的不能得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送亲者的任务,就是将娘家的姑娘交到婆家手里,临走时,必要叮嘱新娘子几句,如何转换角色,从大姑娘到做媳妇,如何侍奉公婆,与丈夫和睦相处,居家过日子,另外还要向婆婆交待几句,一般都是走过场的话。
有闹洞房,捣窗户纸等习俗。这都是在送走送亲以后,才可以进行,当作娘家送亲的面,不可以闹洞房。
胆子小一点的公公,叔公等这些被闹的当事人,逃之夭夭,避开此时段。待到人脚定些再返回。
一般人家闹新房,就是走过场而已,用红纸或红布将平时掏灰的扒子裹起来,让公公等人扛在肩上,走两圈,并要求不断地重复,哪个扒灰跟我学噢。有好闹者,还找来小铜罗,身穿花长袍,一摇一摆地走几圈,才算过门。
不文明的成分虽多,但只要不过分,大家图个热闹,新娘子也不会变脸反目。这种习俗沿袭了多少年,至今仍有闹新娘的旧习。
未完待续
2018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