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末以来, 人们对八股文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加以抨击, 指责其毫无价值可言, 指责其误国误民, 罪大恶极, 罄竹难书。 但是, 却很少有人冷静思考八股文为什么会产生, 为什么自明末以后许多大臣甚至有的皇帝反对八股文, 而它还能够长期存在。 八股文到底有什么用呢?
八股文的第一个功用, 牢笼英才, 驱策志士。 在乾隆三年关于八股科举存废之争中, 力主不废的执政大臣鄂尔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英才, 驱策志士, 其术莫善于此。 ” 这里的“牢笼” 二字, 既有控制之意,同时还有网罗、 选拔之意。 所谓“无用” , 是指对从政或治国安邦无直接的作用,并不是说对选拔人才无用的意思。 这句话是针对舒赫德所指责的以文取人皆是空言的说法而提出的反驳。 以八股取士乃不得已, 并非有意要败坏人才或存心愚民。科举是要选拔精英人才从政治国, 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故意去愚化精英人士后再选拔他们来治国安邦, 明清两代统治者以八股取士的目的也是拔取英才为其所用。
第二个功用是, 规范竞争, 引导备考。 划定特定的教材和考试大纲作为出题的范围, 从规范考试竞争、 引导读书备考的角度来说是不足为奇的。 八股文从《四书》 、 《五经》 中命题, 避免考生漫无边际地读书备考, 使得考试有可比性。 除唐宋时期的明法、 书、 算科以外, 科举通常主要考察举子的基本素养, 而不是立即可以派上用场的技能, 即选拔通才而非专才。 加上为公平起见, 在科举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采用相同的考试科目有其不得不然的原因。
第三个功效是, 严定程式, 防止作弊。 只要有考试, 就可能有作弊, 防止作弊是考试改革的永恒主题。 除了替考以外, 比起夹带、 抄袭等作弊形式来, 考官与考生串通在答卷内容上作弊是最难对付的作弊形式之一。 八股文便是防止作弊走向极端化的产物, 是在总结前代考试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考试文体。 八股文规定严格的程式, 目的是使答卷较难辨别作者。 尽管如此, 明代中叶, 还每每有人在八股文篇末用“大结” (作结论) 为关节作弊, 故到康熙末年, 出现禁止八股文用大结的办法。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 ,开始规定考官预拟破题、 承题、 开讲等各段起首虚字, 随题目一起发放给考生, 每位考生必须用相同的虚字,也是为了防止作弊。
第四个功效是, 客观衡文, 快速评卷。 以往人们常引用鲁迅《透底》 中论八股文的一段话来批判八股文的空疏无用: “八股原是蠢笨的产物。 一来是考官嫌麻烦——他们的头脑大半是阴沉木做的, ——甚么起承转合, 文章气韵, 都没有一定昀标准, 难以捉摸。 因此, 一股一股地定出来, 算是合于功令的格式。 用这标准来‘衡文’ , 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轻重。 ” 其实, 这段话也可以用来说明八股文是较为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即作文试卷都有一定的标准格式, 一眼就看得出轻重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