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卖三明治的小店,店里有两个售货员,而其中一个售货员永远比另一个售货员的营业额要高。
要知道,在购买快餐时,顾客一般都是随机选择售货员的,且往往是选择排队人数少的那个售货员。
因此从理论上说,不管有多少个售货员,他们的营业额都应该不会有太大差别。
这个现象引起了老板的注意,于是他特意站在柜台边观察。
他发现,每当顾客点餐的时候,其中一位售货员会问:“需要加一个煎蛋吗?”顾客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比例基本是1:1对开。
而另一位售货员则问:“请问,需要加一个煎蛋还是两个煎蛋?”这时,至少有70%的顾客会下意识回答“加一个”或“加两个”,只有30%的顾客“不加鸡蛋”。
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后一个售货员的营业额自然要比前一个的高出许多。
这个故事非常典型地印证了“沉锚效应”理论。
“沉锚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之所以称为“沉锚”,是因为这个锚点就像沉于海底一样埋于意识的深处,很多人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埋入了锚点,以为自己是通过独立思考做出了决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各种先入为主的信息误导了。
再回到上述案例中,后一个售货员成功地在顾客做出决策前,就埋下了一个“沉锚”——他要煎蛋。
因此,顾客的思维范围被锚定在了“需要几个煎蛋”上面,只有少数人会想到,他还有第三种选择——不要鸡蛋。
“沉锚效应”其实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营销领域。
例如你买早餐时,老板问你:“要皮蛋粥还是八宝粥啊?”
再如某品牌家电促销:“原价4980,五一假期间厂家送福利——直降2000,只要2980!”
当然,思维锚定是人的心理反应,要想彻底克服它绝非易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或减少“沉锚效应”呢?
在《墨菲定律》一书中,作者张文成老师给出了两个方法:
一是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锚”的隐患,但这个做起来很难;
二是大量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最后做出理性判断,把“沉锚”的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初次见到某个人时,我们可以完全剔除大脑中其他人对这个人的所有评价,用自己的眼光去做判断,也可以通过事先搜集大量关于这个人的客观信息,用以辅助见面时自己对此人的评判。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有必要警惕——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