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来这家咖啡店买早餐的时候都感觉很好,我都能感觉到咖啡店的两个阿姨对生活的爱的能量 - 圣诞节有圣诞节的装饰,临近春节,又有很多春节的元素。左边的台子上还放着魔方之类的小玩意儿(还挺难的,我都没有完成😂),供大家排队等待的时候解闷。
最近看《倦怠社会》,作者韩炳哲认为当代社会对生命和生存、功绩和功利有着过量的肯定,以至于当代人陷入过度的狂热,过度的自我剥削,乃至产生各种精神疾病。
读起来又丧又毒,批判里弥漫着法兰克福哲学传统的忧郁,可是然后呢?解决方案是什么?什么时候能落地?成功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少?我想我已经受够了总是沉着脸的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甚至用我自己的体证,发现:作为个人,对于自身精神问题的解决,想诉诸于宏观society的改变,根本是错的approach。理性的、唯物的approach根本就是死胡同。
为什么?
因为:
1. 宏观society的改变,非个人力量可实现。可以参与,可以行动,可以呼吁,可以期待,但不能依赖,不能指望。
2. 人除了压在身上的社会框架(外),除了还有心和灵魂(内)。世界的组成部分:10%的事实+90%你对事实的解释方式。不要做被动的心由境转,人要拿回自己心灵的主导权,去做到境由心转。
正如那篇经典的祈祷文:
Lord, Grant me the SERENITY, 请赐予我平静,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赐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人最重要的智慧之一,在于分清:什么是自己可以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
人最重要的勇气之一,在于付诸行动,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
人最重要的心态之一,在于接纳那些不能改变的。
丧是不酷的,沉着脸是不酷的,苦大仇深是不酷的,拧巴是不酷的,纠结是不酷的;舒展的、松弛的、阔达的、坦荡的、正念的才是酷的。这家咖啡店的两个阿姨是酷的。
从蜉蝣个体角度,在世的短短一生中,完满的境遇是永远不存在的。
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完满境遇的追求。或者说,完满的境遇早已存在,只等待你去发现。
佛陀说完了诸法空相、诸法无我,又伸出手、迈开腿,布施人间。
(本文由2020年12月记录,2023年修订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