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来源于汉语的演绎进化过程,与地域和历史变迁相关联,特别是受地域口语化读音的限制,出现了不同的读音,但是却往往又没有被收录进《辞海》、《字典》里,而让后世“专家”的“勘误”了。先例举二则,还望指正。
(一)、渼陂湖的“陂”到底该读“bei”还是读“bi”?
我不想去附和现代文化人的观念,而将“渼陂湖”一词读作“meibeihu”。因为久居关中的人,都会按照口口相传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陂”读作“bi”音的。
先说个与渼陂湖有关的地名------鄠邑区的陂头村,打从有村名起,就叫陂(bi)头村,至于村名与渼陂湖的关联性,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村子依水而建,取渼水而设,应该是有关联的。由此可见,先民们读“陂”为“bi”,将“渼陂湖”读作“meibihu”,将“陂头村”读作“bitoucun”,同一个字,取一个读音,应该是不会有矛盾的,更不会出错的。
闲来翻阅字典,发现“陂”字的读音,就有读“bi”音的,而且在咸阳还有个叫“陂西”的镇名,也是读作“bixi”,可见古老的读音还是有一定的出处,不是偶然现象。
历史的传承,不该丢失的文化,还是不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丢失了。回归普通老百姓的口传文化,在古字堆里找回应有的内涵,才是传扬。否则,一味的附和现代文化元素而创新,我们的根,就不复存在了。
渼陂湖,还是旧有的读音“meibihu”听着亲切。
2017年10月4日于德馨堂
(二)、阿房宫,读作wo pang gong,还是e fang gong?
阿房宫建于咸阳的渭河南岸,是一个正在建设却还没有建成的宫殿,所以,还没有命名。按照关中咸阳西安附近居住人的口语习惯,把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提说起来的话,习惯上就是用手一指,说道:“wo. pang”,对于较近的地方,习惯上称之为“zhe. pang”。所以,对于皇家修建的宫殿,只能远观谈天评说的老百姓来说,往往就是挂在口头上说“wopang的宫殿如何如何”,久而久之,便有了“wopanggong”的概念,表现在字面上,就是按意取字的“阿房宫”三个字,也包含着“那个房子是正在修建的宫殿”的意思。
然而,受知识的限制,我没有找到字典里“阿”有读“wo”音的解释,但是我从小就知道西安咸阳附近的佛弟子、居士等许多人把“阿弥陀佛”读作“womituofo”,“阿”就读“wo”。
虽然字典里没有,但是口口相传的文化还是有一定渊源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上二则,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妥,嘻而笑之。
2017年10月10日于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