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型文本教学初探笔记2
樊相镇中心学校 刘卫东
语用训练特点:
主题型文本在较髙的语言训练层面上,语言训练的特点是“不提语用而语用",大张旗鼓 “主题探究”,“声色不露”语言训练。
精神价值的开掘路径:
对经典文本的学习,一定要着力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端融合”。何谓“高端融合”呢?就是我们在经典文本中发掘出了“最适合于这个时代,最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学生”的“精神资源”,并且以这个“精神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对学生最有用的“语用资源”,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的“最近认知区”内开发经典文本新的“精神资源”。
在“六神磊磊读金庸”中,其将经典与现代紧密结合,深入经典深处,关注经典的每一种元素 ,然后纵横捭阖,以古论今,挖掘经典背后的精神资源与精神价值,充满人性的温暖与亲切。
第一,他能实现多元解读,去除人物标签,还原人物的生活性与精神性。
第二,他能打通古今,以现代的视角解读经典,以经典的底座融古于今,拥取经典背后的精神价值 。
第三,他能立足经典本身,从细枝末节出发,纵深开掘,挖出小人物背后的大思想 。
当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时刻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不仅是语文老师,更是这个时代的语文老师;不仅是一名语文老师,还是一名教育者,而且是必须直面时代特征 的教育者。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再来看文本,就能打通古典与现代,就能沟通文本与生活,就能敏锐地带着平日里对学生精神困境的关注和思考直面文本,就能凭借一种教育者的直觉,发现文本中那些可以缓解学生精神饥饿的资源,然后进行再创造,上出直抵学生灵魂的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不管是语言训练,还是精神启迪,都不是凌空蹈虚 ,而是学生语言表达和精神提升最现实的需要。
受亨利克劳德的文章《他人的力量》中四种人际关系的启发,可以选“人际关系”这个点来整合鲁迅先生的几部作品,通过对照鲁迅作品中的四种人际关系来观照我们现实生 活中的人际关系。
第一个层次:孤立状态,代表人物孔乙己。他很难与外界建立真 正的流动关系,他孤苦伶仃,谁都可以嘲笑他,谁也都不在乎他,他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且无法摆脱。
第二个层次:坏的连接关系,代表人物祥林嫂。人人都想“榨取”她,“消费”她,甚至“笑话她,没有人真正关心她,最终使她逐步走向死亡。
第三个层次:虚假的“良好连接” ,代表人物衍太太。她和孩子们的关系看似美好,实际上特别伪善,不仅成为他们痛苦的记忆还成为他们成长的阻力。
第四个层次:真正的连接关系。代表人物长妈妈和藤野先生。长妈妈给了童年的鲁迅温暖的关怀和心灵的慰藉,而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医者仁心又给了青年鲁迅不断前行的勇气。
经典课例还如王君老师的关于“沟通”的群文课《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在孙权的朋友圈学习有效沟通》《善良是一种才华》。
但是,具象的“语用价值”与抽象的“精神价值”之间,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合二为一呢?
第一,进行文本整合。整合可将零散的知识体系同一化,在不同文本相同元素的提炼里发现几篇文本的相同价值,这些相同价值往往能体现文本的语用与精神价值。
第二,进行双向比较。比较就是发现,无论是同中作比还是异中作比,无论是整体比较还是局部比较,都是通往文本深处的重要路径。通过比较,可以让我们于有为之处挖掘文本价值。
第三,进行联想迁移。文字来源于生活,课堂植根于生活,运用联想迁移,将课堂生活化,让语文生命化。
结语:
语文的核心素养,不管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也好,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好,审美鉴赏与创造也好,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好,如果都能在这种“打通”中自然实现,语文课就将造福学生,更将造福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