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长、同学们、大家中午好。
我是榆中六中74届学生,原来家住政治部,现居辽宁大连,名叫王瑛琦。前几天的兰空大院公众号有过一篇文字《我认识王瑛琦》,说的大概就是我,77届段平同学描述的还蛮像的。此次77届的同学来的最多,你们现在看到真人了,回去可以跟段平同学说,我也认识王瑛琦。
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今天的心情也是大好。听到大聚会的消息后,经过近两个月的期盼和等待,昨天,我们74届的几个同学从兰州乘绿皮火车来到夏官营,回到熟悉的大院,回到了曾经的家,真的非常开心。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又见到许多熟悉的面孔,有老邻居、老同学,还有在网上相识多年却是初次见面的校友。更多的人是分别四十多年后的头次见面,当年的青葱少年已步入了中年老年的行列,容貌变了,声音也变了,名字也模糊了。但一看过对方的胸牌,马上能想起儿时的印象,想起彼此的兄弟姊妹,想起我们一起读书玩耍的日子,那真是快乐的日子。
自72届学哥学姐开始,每年都有一届学生离开母校,离开大院走向社会。期间也有同学随着父母的工作调转走进了另一个大院,但我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居何处,都不会忘记我们的母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和我们的大院。在过去四十多年时间里,每毎有同学回到大院的消息,其相关的文字照片视频都会在网上迅速传播,都会令我们所有人跟着兴奋,跟着激动,彷佛身临其境,就像我们自己回家一样。
2008年4月,我独自回到夏官营,一个人从送水小路上了白虎山,下山后写下一段文字“再望夏官营”。同一年,还有一位低年级的同学李虹也写了一篇文章“再回夏官营”,两篇文字经网友们在多个渠道转发,点击量有六万多次。在网上留言的有曾经为榆中六中的学生、兰空机关的军官,还有仅是出差到过夏官营的军人。记得一位网友留言是这样写的,夏官营的孩子就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
如果把大院比作一个家的话,我们这个家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心地善良,重情重义,这个家风始于我们的父辈,又在我们兄弟姊妹们之间传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理意义上的兰空大院和榆中六中都将不复存在,但我们心中的家,始终还在,它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搭起的这个友谊平台,我们的友谊也一定会传承下去。榆中六中、兰空大院、夏官营、白虎山这些已经深深刻在我们身上的印记将会陪伴我们一生。
我要代表我们所有的参会者感谢大聚会的发起人,感谢大聚会的组委会,感谢你们的创意你们的贡献和你们的辛勤的付出,组织了一个这么好这么大规模的同学聚会。诚如远在新西兰的何宏山同学所说,人生只有这一回,白虎山下万古长。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聚会。
最后祝同学们友情常在,祝大聚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