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的情绪容易引起投射性认同,意思是你捕捉、吸收别人的情绪,并且陷于这种情绪中不知所措、不能自拔。你没办法保持一个强壮的、有弹性的心理边界。强壮、有弹性的心理边界会保护你,让你与别人感同身受的同时不会迷失自己,从而随时释放别人的负面情绪,不让它们在你身上持续起作用。
我把自恋型父母分为了四类:贪心的父母、爱发脾气的父母、诡计多端的父母、爱表现的父母。
贪心的父母
贪心的自恋型父母在外人看来可能非常有爱心、替他人着想。他们非常细心,注意体察别人的每个需求,而且急于要求别人认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这种被认可的需求,是非常明显的自恋特征。这种父母希望自己抚育子女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子女和他人的关注、表扬及认可。他们对子女的照顾不是无私的,而是希望子女支付给他们情绪上的“酬劳”。如果子女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出抗拒,比如幼儿刚刚萌发的独立意识,父母就会不高兴并试图控制子女或者出现过度保护的行为。这样的父母试图让别人知道自己多么地努力,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做出了多少牺牲,好像生怕有人低估或忘记他们的贡献。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喜欢粘着别人;
+过分关心;
+过分保护;
+拿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大做文章;
+经常抱怨;
+独处时会出现焦虑情绪;
+希望知道你的每一个想法、感受等;
+很容易感觉受到伤害;
+一旦有人得罪了自己,比如对自己的轻蔑或者批评,就会耿耿于怀;
+从来不体会别人的感受,但是看上去非常有同情心;
+用很温柔的方式阻止你体验自己的情绪。
爱发脾气的父母
爱发脾气的自恋型父母对别人要求非常高,希望他人立刻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不出差错,不管是明确表达的需要,还是没有说出口的需要。别人就应该“做该做的事”,而且总是“做得好”,但是从来不解释什么是“该做的事”以及“好”的标准是什么。他们不能容忍别人做事的标准和自己不一致。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子女持续地受到父母的批评或者负面评价。这样的父母也非常敏感,能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对自己的反对、批评和指责,不管别人是不是这个意思。结果是,别人在他们面前会特别紧张,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尽量“做对”“做好”或者干脆远离这个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绪上。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挑剔、爱批评人;
+永远不能完全满意;
+吹毛求疵,所有事必须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达到他们的标准;
+要求完美;
+对批评特别敏感;
+自己不舒服时会责怪你,你不舒服时也会责怪你;
+当着别人的面或背地里说人坏话;
+很容易被得罪;
+唠唠叨叨。
诡计多端的父母
诡计多端的自恋型父母时刻把自己摆在人生赢家的位置上,凡事不甘人后,总要比别人优越,确保他人明白你比他们强在哪儿。这种特质体现在他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养育子女。这样的父母会通过撒谎、作弊、扭曲事实、误导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人是自己操纵和利用的对象,包括自己的子女。他们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和需要,从而利用这些来摆布他人。这些人的子女成年后会对人保持警惕,总是怀疑他人的动机和目的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受人摆布,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爱摆布别人;
+为了赢不惜一切代价;
+撒谎、作弊、误导
+利用他人;
+看不起别人,觉得别人不如自己;
+报复心强;
+认为自己想让别人做什么,别人就应该做什么;
+总是在寻找机会、捷径。
爱表现的父母
爱表现的自恋型父母可以被描述为“总是在表演”“好像别人都是自己的观众”“有戏剧色彩”等。在他们的世界里,其他人都是配角,必须衬托、支持他们的自我认识。这类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孩子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在更多的领域和场合被关注和膜拜、有更多的机会超过别人等。孩子不能够失败,把孩子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功劳。这种父母的孩子往往谨慎、小心翼翼,时刻寻求关注和仰慕,一切行动都要追求结果。
他们的行为态度表现包括:
+爱卖弄、戏剧性;
+停不下来、不安分,无论是人际交往、工作项目还是想法;
+有时候行为疯狂、说话快、走路快,期望别人也跟上自己的节奏;
+经常吹牛;
+憎恨抢了自己风头的人;
+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身体不适;
+总是自我推销;
+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才华,让人反感,忽视或者意识不到别人
的心理边界;
+认为自己说了算。他人、扭曲事实;
+强迫、诱惑他人;
+讨好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父母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出破坏性自恋模式,孩子一般有两种反应:顺从或者反抗。顺从的孩子越来越努力地取悦自己的父母。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成年,一旦觉得别人不高兴他们就非常焦虑,进而花大量的功夫让别人满意。顺从模式还包括焦虑地搜索着他人举手投足间传递出的忧伤、欲望或者需求的信号;不能接受不完美;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
反抗的孩子不会试图取悦父母,因为他们知道那根本不可能。他们表现得好像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不考虑别人的需求,与别人保持距离,保持自我认定的立场。持这种立场的人很难信任别人,他们会故意避免建立有意义、令人满足的人际关系。
孩子随时随地都在接收父母有意无意间传递出的信息,他们吸收这些信息,并且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做事,这一切的发生经常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你意识不到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你的想法,如何影响你对自己的评价,如何影响你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传递出的信息对孩子有强大的影响。父母“告诉”你作为人价值何在,你的长相如何,你的智力、能力如何,你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什么,期望你日后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想想这些,就不难想象父母传递出的信息是如何的重要!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对待父母的方式。这种交互作用,使得每个人的亲子关系都是独特的,同时也存在共性。这就是说,每个自恋型父母的孩子都会受到伤害,但是不同的人受到的伤害不同
这种观点认为人只有在亲密关系中才能体会被爱、有能力、被重视、安全、有价值等。尽管亲密关系会增强和肯定前面说到的这些感受,但我们不能让它形成一种强迫性的力量,使我们通过伤害自己、出卖自己的利益来保持这段亲密关系
你的挑战就是去了解对自己的信念,并且去改变那些负面的、没有建设性的、让人泄气的信念。
促使你受伤害的信念包括:
+我必须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活下去;
+我必须做到完美;
+照顾别人是我的责任;
+别人的需求比我的需求重要;
+我的问题太多了以至于我无法提高自己;
+如果没有别人的照顾我就活不下去;
+我不能让别人看到真实的我,因为他们不会喜欢;
+我完全没有能力做出改变、提高自己;
+我不如别人(有能力、聪明等);
+我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我想要的
但被认可的需求背后却隐藏着恐惧。每个人都害怕被抛弃、被摧毁,每个人都想要被人认可。
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你得到了来自家庭、身边重要的人的充分认可,你就会建立起足够的自信,认为总有人会接受你、鼓励你、支持你。有时尽管你的童年有一些创伤,但还是可以建立起自信。但是如果在小时候,只有在特定情况才受到认可,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肯定,这些特定情况包括:
+你总是要满足父母的需要;
+父母期望你了解他们的心思,预测他们的需求;
+别人告诉你,他们高兴不是因为你是你,而是因为你帮他们做了某些事;
+你获得的重要成就是你父母骄傲的原因;
+只有胜利和成功的时候,父母才肯定你。
自我肯定:
“有的时候我值得被别人优先对待,照顾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能会使用一系列的态度、防御机制和其他策略来隐藏你的感受和自我觉知。隐藏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傲慢(态度);
+优越感(态度);
+攻击性(防御机制);
+合理化(防御机制);
+冷漠(防御机制);
+孤立和退缩(策略);
+物质
依赖(策略)。
为什么你认为真实的你一定要被隐藏起来?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小的时候,真实的你不被人接受和喜爱,于是你学会了展现一个虚假的自己;
+你成长的家庭氛围不鼓励表达情绪、情感,甚至会惩罚这种行为;
+当你表达自己情感、感受的时候,别人总是说你错或者说你不该体验到这种感受;
+你没有学习过如何控制和包容自己的负面情绪;
+你所处的文化环境不鼓励公开、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你因为一些个人的特点而感到羞耻;
+你希望别人对你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印象,而你有一些特点会破坏这种印象;
+当你展示出自己真实的一面时,你曾经因此受过严重的伤害。
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隐藏自己,还是可能受到伤害,因为你无法做到百分百隐藏你想隐藏的部分。没错,有人似乎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仔细分析他们的处境就会发现,实际上别人看得到他/她试图隐藏的部分,而这个受过伤害的人则拒绝承认这一点。他/她使用否认、压抑和合理化的策略来证明别人看到的、感觉到的不是真的。
你也许应该探索你想要隐藏哪些性格特点,为什么伪装自己对你很重要。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袒露所有秘密,也不意味着不断地告诉别人你的性格缺陷。你不需要做这些。因为害怕被疏远,你隐藏了某些不想被别人知道的性格特征,单纯地意识到这点就会对你有所帮助。试试用下面的句子来自我肯定:
“我可以让别人认识到我更多的特点,尽管我认为我的一部分特点更讨人喜欢,但是让别人认识到其他特点也没什么坏处。”
当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你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你需要不断地证明给自己看,别人更富有、更聪明、更有才华、更美貌、地位更高,等等。另外,你每犯一个错误,就加强了你对自己负面的看法。别人针对你弱点的评价,更加强了你对自己的负面信念,这一点是非常伤人的,而你则时刻处于一种受伤的状态。
关注自己的强项会对你很有帮助。不要忽视或者否认你的弱项和需要加强的地方,继续改善。但是你要养成一种习惯,不要总是琢磨自己的弱点,因为这会放大你的弱点,使它显得比事实更严重,而这对克服弱点没有任何帮助。总之,虽然你有缺点,但你和其他人一样有价值。试试下面的自我肯定:
“错误是可以改正的。我下次会做得更好。我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我低人一等。我会做最好的自己,最大程度利用我所拥有的,最大程度发挥我的能力。”
你不用认为别人说的话都是对你的批评或指责。你很坚强,有能力反思自己的错误,但不用觉得所有事都是自己的错,你不用一直把伤痛、愤恨、攻击性的想法和自我打击的信念留在心中。你可以成长,让意志坚强起来,来提高自信心、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一些自我贬低的行为态度,并且使用了这一章提供的自我肯定,说明你已经开始成长。
发展强大、完整的自我的好处有:
+增强信心和自尊心;
+帮助你建立有建设性、令人满足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对你意义重大并经得住考验;
+防止自恋型父母继续伤害你;
+整体上减少痛苦和负面感受,特别是和父母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感受;
+更关注自己,感觉更踏实;
+无意识层面对自己的错误觉知不再会轻
易地伤害你。
强大、完整的自我可以让你有能力做下列事情:
+不会对所有事,或几乎所有事都往心里去,这里指的是别人的所说所做;
+更准确地估计外部事件对你的危险性,进而减少愤怒或恐惧的体验;
+及时发现别人是否正在把他/她对人对事的标准强加给你或者拿你出气,并且对这种不合理的发泄进行回击,减少他/她日后对你发泄的可能性;
+对小摩擦、小烦恼很容易释怀;
+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同时提升自己;
+对自己和他人都更满意,能够建立和经营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热情、体贴,恰到好处地体谅他人。
你没有认识到或者拒绝接受你能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没有学会接受你的短板和长处,也没有建立起足够坚固的心理边界。这些倾向也是自恋的特征,你想要控制自己、控制别人、控制事件,你认为自己是别人注意力的中心。针对自己会增加你羞愧、内疚、自卑和恐惧的感觉,是时候改掉这个习惯了。
当事情出错的时候,你有很多理由觉得别人在指责你。比如:
+别人公开说明是你的错;
+你可能内化了小时候父母的教训,这个教训现在还在影响你;
+父母让你对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负责;
+你很容易地成为了替罪羊;
+别人随意指责、发泄,你忍受了别人的指责;
+你对自己的期望不符合实际。
另外一些时候,别人错怪你,这非常的不公平,但你还是接受了,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别人不想承担职责,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你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所以最后责任都落在你身上。每当这时候,你都会觉得非常沮丧,然后做出不当的行为。别人进而会责怪你袒护自己、反应过度或者不想承担责任。你越是抗议、辩解,越是显得你有错。如此一来,你越来越沮丧、越来越自卑,甚至可能退化到小时候,表现得像一个被父母冤枉的孩子。这会引起其他情绪,比如耻辱感、羞愧、恐惧。
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他人对此满意,那是锦上添花。但你没有取悦他人的义务,你也没有防止别人失望的义务。换言之,别人也没有不让你失望的义务。你按自己的心意做事,就不会觉得内疚和耻辱。别人失望时你可能会觉得伤心、悔恨,但你不用对自己失望。
自己的能力、付出得到认可很让人开心,但是时时刻刻要求认可则代表没有安全感。别人没有表扬你,你认为这是一种变相批评,恰恰符合这种情况。你是在用不存在的症状(没有正面评价)来推测一个阳性症状(认为你有缺陷、不完美)。
你主要关心外界的认同和接受,很可能忽略了自我认同和接受。你试图隐藏、掩饰、否认、压抑以及为自己的缺点找理由,这些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而你本可以把这些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促进自我接纳,或者用来改变那些真正有问题的态度和行为上。
你无法对鸡毛蒜皮般琐碎的烦躁一笑置之的部分原因在于,你自认为别人的言行都是针对你。一旦你觉察到威胁,就会觉得烦躁。烦躁是愤怒的第一步,在愤怒的状态下,你的身体会自动调整状态,准备攻击或是逃跑。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细微的烦心事没有真正的威胁,可以被忽视。比如,你的伴侣敷衍了事地叠你的衣服,对你来说并不构成什么实际威胁。如果你进一步抓住这些小事不放,就会伤害到你的健康、幸福感和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有缺陷和不完美之处,但是自恋型父母的孩子会因此觉得羞愧、耻辱和痛苦。自己认识到的缺陷和不完美不一定符合现实。
你因为别人有缺点而不能接受他们。让你吃惊的是,别人不会因为犯错误、有缺点而不高兴,你不理解别人怎么可以对自己的不完美心安理得,因为你办不到。
让自己强大,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自我接受。这并不意味着你放弃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意味着你将转变态度,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强项和优点上,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前面这部分正是你现在所缺乏的,是你不断地对自己的缺点感到耻辱和痛苦的原因。你把自己的闪光点最小化,让缺点占据了你的自我觉知
对你有帮助的态度是,认识到你不能改变别人,有多种值得称赞的行事、思维方式,别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式,与你不同不意味着他人就是错的、坏的、不合格的或是值得羞耻的。当你接受、欣赏与你不同的人的时候,你的伤痛也会减少。这可能对你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但是你可以因此减少甚至消除自己的伤痛,同时保持你令人仰慕的特质。
这些攻击包括批评、指责和贬低人的话语。这些攻击会伤害你,因为它表明了发言人如何看待你,并且把对你的负面看法毫不客气地展示出来。也有可能很不公平地拿你和别人相比较,显得别人更优秀、更受人欢迎。
当你学会向别人伸出援手,而不被他人的情绪所淹没或者不再害怕被人抛弃或摧毁,说明你已经在建立自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假设你做出了一些行动要帮助他人。下一步该怎么办?试试下面的策略:
+真的对别人感兴趣;
+更多地倾听别人,减少谈论自己的问题;
+找到这个人身上令人欣赏的一面,并愿意就此展开谈话;
+尊重别人的心理边界,并且确保别人也同样尊重你的边界;
+不要急着去解决别人的问题,表示对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
+不要试着掌控别人的生活,也不要让别人掌控你的生活;
+意识到并且尊重不同的观点、价值观、想法等;
+找到你们共同的兴趣、活动、爱好。
欣赏美和感受惊奇的能力给生活增加了更多面向,拓宽了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能力和开放的态度,可以将生活中平凡、无聊,甚至痛苦的部分都升华为美。美的定义因人而异,让我们来关注你眼中的美是什么
如果你有幽默感、好奇心和兴趣,随时准备迎接新事物,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奇迹。当你以新的方式看待周围事物的时候,它们会变得不一样,你会学到新的东西。
如果你有惊奇感,那你总是可以找到感兴趣的事,永远也不会觉得无聊,你会朝着有建设性的方向持续地成长、发展。
步骤:这个练习的姿势可以是坐着、站着、靠着、行走等。然而,你最好一个人在安静的地方做。
1.清空你的思绪。
2.如果有思绪强行进入,不要与之抗争。
3.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注意此时的感觉,减慢呼吸。
4.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意识到紧张的部位和舒适的部位。
5.集中精力在此时的经历和感受上。保持住,延伸你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6.注意颜色、形状、形式、声音和身体的感觉。
7.想延伸多久就延伸多久。
下面一些例子会帮助你认识到责任的边界:
+当别人说你让他感到某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你是否会道歉,说你本意不是这样?
+当别人让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你能不能为自己说话?
+你有没有曾经违背做人的准则、道德标准、价值观等,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
+当有人觉得不自在的时候,你是否也感觉不好(羞愧、耻辱)?
+你是不是常常为了别人的舒适、愉悦而牺牲自己?
+你是否为了不给别人增加负担,而压抑自己的
感受和需要?
我们会讨论6种改变的建议:
+建立意识;
+减少自恋;
+增加自我反思;
+培养你的强项;
+发展坚固的、强韧的心理边界;
+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一个有意识的、觉得自己功能完全正常的人,能够体验到生命转瞬即逝的特点,他们同时还拥有下面的体验:
+体验当下的存在;
+成为宇宙的一部分;
+看到世界中的美和奇迹;
+体察身体发出的信息;
+专注地倾听;
+与人相处时心口一致;
+选择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接受现实;
+体验、辨别情绪。
加深意识的策略
+时不时地、默默地问自己现在正在经历的是什么情绪;
+试着体察别人此时此刻的感受;
+时刻警惕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生发的,还是别人投射、强加的;
+意识到情绪有可能会误导你;
+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意识到你的责任是有限的。当你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理解得更深刻时,会更容易体察别人的感受。当你把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时,会对别人的情绪更敏感,更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所以为了你自己和你的人际关系,应该努力加深意识,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而我建议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你的优势上。这个转变不意味着忽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你会持续努力地改善它们,但同时对自己的优点也会有新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把优点变为你的资本。发挥长处比弥补短处容易得多。这个过程也会促进自我接纳,能够使
你的心理边界定义了你和别人的区隔,保护你不受外界的攻击,防止投射认同、对号入座。坚固、有韧性的心理边界对培养下面促进人际关系的想法、行为、态度至关重要。
+理解、尊重他人的权利;
+接受别人的存在不是为了服务你,减少、去除你操纵、利用别人的倾向;
+不认为别人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与你一样,认为别人是与你不一样、与你分离的个体;
+减少、去除你的情绪易感性,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的情绪所淹没;
+抵御外部的侵扰(比如投射),不要把外部的侵扰内化到自己心中,也不要在别人的干扰下行动;
+保护自己、尊重别人。
做自己想做的人意味着如下几点:
+审视并选择你的价值观;
+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理念行事;
+接受、尊重自己,也接受、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的权利;
+获得与别人建立有意义连接的能力;
+细心地体察别人的需要和愿望,但是不会被操控、被限制;
+认识到自己有创造力,时刻都在成长、改变。
一些尊重自己的行为包括:
+拒绝被操纵,做自己不想做的、违背自己利益的事;
+懂得说不,并且坚持;
+遵守自己的道德、品行规则;
+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欣赏自己的一切,包括缺点;
+考虑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渴望;
+有一套做事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一些尊重别人的特点、信号包括:
+懂礼貌、讲文明;
+在进入私人空间、借用私人物品之前经过别人同意;
+接受差异,比如观点上的、价值观方面的;
+认真对待别人说的话、做的事;
+认识别人的优点。
人际关系让人有一种依恋感、社会参与感,感到自己被关心,确定自己是有价值的、被肯定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会减少、消除你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帮助你抵抗压力,保护你的健康,并且与一个人的坚韧程度、坚强和乐观有很大关系。
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
具体的建议包括:
+不要期望别人来改变你、解救你或者使你快乐;
+培养希望、乐观和利他;
+不要沉溺于你不能控制和改变的事;
+经常学习新的技能、知识;
+对自己有耐心,接受自己;
+形象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较少地依赖别人的认可,不那么需要外部评价来认识自己;
+可以更好地控制、管理自己的焦虑,这样你就不会做出加剧自己焦虑的行动或者做出与你的价值观、道德感不一致的举动;
+看重别人的建议,但是遵从自己的内心;
+你觉得自由,变得更有创造力,更加理解自己、理解别人,你感到越来越专注、踏实。
共情是理解、体验到别人的情绪,同时不会迷失自己,忘记自己是一个分离的、独立的个体。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的情绪淹没。你可能会理解别人的感受,但同时也可以感到,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分离感。心理边界软弱、强度不够的人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但是他们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无数的争吵和争执都是因为他们期望共情就是认同。当别人没有认同的时候,另一个人就会愤怒,认为如果伴侣真的爱自己、理解自己的感受,就必须与自己的观点一致。但这不是共情的本质。
有时候人们真正想说的话和感受是被隐藏起来的。坚强的关系是那种两个人都愿意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知道这对于另一半造成的影响。两者都很重要,因为另一个人有可能当下没有办法理解你的感受,或者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确实有一些人在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有障碍,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经验中,公开表达感受是不被鼓励甚至是明令禁止的。另外,有些人坦诚表达情绪后,会被忽视、被伤害。还有一些人意识不到自己体验到的轻微的感受,比如厌烦,只表达强烈的感受,而且往往方式不当。